中超联赛冠名费用-中超冠名费80亿
谁能告诉我中超球队取名的规则!
中超各队有的卖出球队冠名权 所以名字分为:球队名称和俱乐部名称。
象重庆 俱乐部名称叫重庆力帆(摩托车 汽车) 球队冠名卖给了诗仙太白 所以球队名字叫重庆诗仙太白(这是重庆当地的一种刚开发的酒的名字) 这种情况的还有成都 俱乐部叫成都谢菲联(由英国谢菲尔德联俱乐部控股) 球队则刚刚获得新冠名 叫做成都建工地产 河南俱乐部叫河南建业(地产),球队叫做河南四五老窖(酒) 天津俱乐部叫做天津泰达(应该是天津一整片开发区的名字) 由于康师傅集团冠名所以球队叫天津康师傅
而象山东因为鲁能不需要卖冠名 所以现在球队和俱乐部都叫做山东鲁能。上海申花 北京国安都是这样
鲁能是山东的一个大企业 依托山东电力集团 在山东省内拥有地产 大厦等诸多业务 很有实力! 泰山是源于早年泰山酒业的冠名赞助 因为这个名字可以体现山东的雄伟 所以当泰山不赞助了后球迷依然这么叫他 但是官方现在早已不再叫“鲁能泰山”了
国安 来源与其背后公司中信国安
申花的名字来源于俱乐部成立时后台为申花集团 不是赞助 久而久之 申花队在足坛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所以即使后来球队被文广集团和现在的九城市收购 但球队依然叫申花
这些乱七八糟的名称 可以说以中国特色吧 反正是够乱的
为什么中超球队都是公司的冠名,而欧洲球队名字可以
主要原因还在在于商业驱动的因素、品牌价值的因素。
国外俱乐部大都有百年历史,就算较晚的德甲也有70多年历史。这些俱乐部成立之初,就是爱好者出于兴趣组织,并扎根于城市和社区的体育社团。
国外俱乐部大多以城市为名,同一城市的不同球队则以民族、社区等为名。这些俱乐部成立于商业化侵入体育领域之前,历经百年发展,其名称本身就是一个知名品牌,如曼联的品牌价值是8亿3700万美元,即使被美国资本格雷泽收购,也不会改名字白白放弃这个品牌。
同时外国俱乐部扎根于本地球迷,尤其是会员制俱乐部,球迷对俱乐部事务拥有巨大的权力。改名会侵犯球迷感情,进而在商业上也会产生巨大损失。
中国职业足球起步较晚,而且当时足球已经大规模商业化,必须有资本的扶持。而中国足球限于自身水平,在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等方面短期都无法取得高收入,因此球队冠名权就成为了俱乐部收入的重要部分。
这种现象在其他起步较晚的职业联赛里也存在。日本J联赛规定球队名中不能带企业名称,但球队也会因为其他原因改名。
而韩国K联赛没有这类规定,所以球队可以带企业名。如釜山队就因为更换赞助商先后叫过釜山大宇、釜山大宇皇家。
为什么中超球队名字都要带上赞助商的名字
这叫冠名费啊,向来都有的,以前还有球队把自己的主冠名权都卖出去的,比如当年北京国安把主冠名权卖给了韩国现代汽车队,球队直接更名北京现代汽车队,现在的中超和以前相比其实俱乐部老板已经职业了很多发现了冠名对自己球队的重要性和品牌效应,很多球队已经不卖副冠名权了,比如上海上港 广州富力等球队就只有自己俱乐部名字没有卖出副冠名权,卖副冠名权的赢家是广州恒大淘宝,淘宝开出了一个让恒大俱乐部无法忽视的价格,何乐而不为,还有一些你认为的带上赞助商名字的俱乐部其实并非如此,比如上海绿地申花队,其实申花集团已经在90年代末就不搞足球了,但是为了球迷的归属感买下球队的新老板都始终保留了申花的名字,其实绿地集团才是老板,今年的北京中赫国安也是一样,中赫集团从中信集团手里买下了国安队,但是合约规定俱乐部为了球迷的情感必须保留国安2字
而欧洲很多联赛的足协都是规定俱乐部不允许有企业名字,只能用地名等中性名字,所以不管你老板是谁曼联始终是曼联 巴萨始终是巴萨
中超和CBA的运营方式是怎样的 利益是怎么分配的?
以前中超联赛组织、电视转播权转让、赛事赞助、球员俱乐部处罚、裁判培训全部由中国足协一手包办,俱乐部仅仅握有冠名权转让和门票收益,2004年G7革命之后,中超公司呼之欲出。2005年谢亚龙上任后,按照之前的计划,中超公司的成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由于成立中超公司的提议是在阎世铎任上做出的,而当时的谢亚龙对于这项提议还有一些意见和犹豫。甚至在足协重新进行了“要不要成立中超公司”的讨论。在各方的力挺下,最终中超公司还是在2005年下半年成立了,并将中超经营权从福特宝公司分出来。但是,中超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成为没有市场化,没有经营的“皮包公司”,对中超的商务开发、品牌运营等业务没有进行任何有建设性的操作。
其实对于公司化运作来说,中超公司从根本上还是沿袭了福特宝的经营模式,中超公司基本还是在足协掌握下,董事长、总经理都是谢亚龙亲自“指派”人员管理,而“董事会选举产生”只是一个过场,在第一次“选举”中,南勇成为董事长,吕枫成为总经理,谢亚龙对此并没有任何解释,他甚至在一次会议上认为“中超公司的模式是真正的股份制公司”,但与福特宝时期,足协指派邵文忠担任总经理没有任何实质的区别。
中超公司成立后,从瞿郁明到吕枫两任总经理并没有带来大的改变,从招商到品牌推广都是沿用了福特宝公司当时的模式,而中超公司初建的班底也都是从福特宝公司照搬来了负责的员工,这决定中超公司不会有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具体设想,中超联赛招商走下坡路也难以避免。
随后就是2005年的冠名商的“裸奔”,自1994年职业联赛后出现首次无冠名商的现象,此后“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冠名商成为中超公司未来几年里的最大追求,而没有“裸奔”也成为谢亚龙在管理联赛方面最后一块遮羞布,甚至不惜自降身价,把冠名费由8000万元降到了3000万元,而金威啤酒也利用了足协和中超公司的这种心理打了一场漂亮的“商业战”。
在2007年金威啤酒签订的合同中,其中有“1+1”的续约条款,“第二年冠名费可在第一年合同的基础上进行上浮20%优先续约”,但是金威啤酒先是以“国资委拒绝金威赞助”为由正式照会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中止2007年合同文本的执行。随后,联赛开始前,再度紧急开始冠名谈判,又以原价拿下了冠名费,金威巧妙地省下了原合同中“20%”的提高价格,成为赢家,而足协和中超公司拿到冠名商的心理被对手很好地利用了一番。
只有改变 才能“前途光明”
在中超公司最新的会议上,决定的是2009年奥运后的相关运营措施,关于奥运会后的联赛计划,中国足协、联赛部和中超公司联手打造的一份完整的2009年中超联赛计划5月份就已经悄悄出台。在这份名为《打造后奥运时期本土最具优势的体育营销平台》的2009年中超联赛计划书中,特别强调了“在后奥运时期,中超联赛蕴含着巨大潜力”,以及未来发展的七点重要内容。
这份报告被认为对未来两年的中超联赛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谢亚龙的奥运核心战略,很多中超公司的运营人才也不得不对奥运退避三舍,现在奥运结束后,而谢亚龙留任希望较小的前提下,在展望未来的国内联赛环境的改善方面,足球圈内人包括投资人都有较高期望,他们都相信在内因、外因两股力量作用下,国内足球产业仍是“钱途光明”。 最新消息是足协又被布拉特侄子的公司给涮了。 CBA的经营模式
在每年CBA联赛中,联赛委员会为最高权利机关,凌驾于CBA联赛办公室和俱乐部之上。各俱乐部同样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从目前收益情况来看,俱乐部更多是通过球队对所属公司进行广告宣传,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盈利。他们的经营范围包括:球票销售(门票收入全归俱乐部,球票背面广告)、场内广告(盈方规定的两块广告,且限时段)、球衣广告(任何标志或字体不可超过26×8厘米的范围)。
俱乐部不能使用俱乐部标志用于盈利,没有任何制造和销售纪念品的权利。俱乐部招商范围之外的广告业务均由中国篮协指定的管理运营商盈方公司运作。中国篮协每年从中收取利益,并按照俱乐部每年联赛的排名情况给予一定广告回报。(冠军球队在350-400万元之间,一般球队在200万元左右)
中超联赛门票收入如何分配
中超的门票收入基本上是没有的,你想想一场比赛门票30,基本上连一万人都没有,而且好多票都是俱乐部送出去的,但看门票收入还不够租用场地的呢。。
而中超球队的钱基本上都是赞助商的,这年头基本上搞足球就是赔本买卖,赞助商可以冠名球队,球衣上的广告还有球场的广告牌,当然还有俱乐部企业的支持。那上海来说,之所以财大气粗,就是因为申花的老板“朱骏”,有钱,因此为了的冠军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而国安呢,主要是中信国安的支持。而天津呢?当然是康师傅集团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