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哪一期请的苏炳添

4100混亚运会-reach for the stars亚运会

1.第四期介绍:兄弟们要迎接“奔跑”史上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354学霸龙舟赛,在各种有趣的训练比赛后,选择得分最低的替补。为了成为正式龙舟赛的一员,兄弟团疯狂训练,拿出高能战斗力。

嘉宾:惠若琪、武大靖、苏、何幼军。

2.第五期简介:观众期待的学霸龙舟赛正式开始。节目中,为了顺利完成2公里赛前试训计划,兄弟们“扮成花花”和教练一起“开训”,在紧张艰苦的龙舟训练中放飞自我。和瑞恩的“亚洲飞人”苏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速度大赛。

嘉宾:惠若琪、武大靖、苏、何幼军。

苏,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201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硕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男子60米和100米的亚洲纪录保持者。

2007年,苏进入广东队,两年后他进入国家队。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苏以小组第三的成绩晋级四强,成为中国短跑历史上第一个晋级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的跑者。2015年5月,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季军,成为首位进入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2017年5月,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100米比赛,10.09秒夺冠。

2018年2月,苏以6.43秒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3月,他在世界田径室内锦标赛上以6秒42的成绩再次打破男子60米的亚洲纪录并获得银牌,成为第一位在世界比赛中获得男子短跑奖牌的中国运动员,也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6月23日,在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他以9秒91的成绩追平亚洲纪录,获得男子100米冠军。8月,他在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田径决赛中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

2019年11月,当选为国际田联运动员工作委员会委员。2021年3月,在2021室内田径邀请赛西南赛区男子60米决赛中以6秒49的成绩排名,世界第三。8月1日,苏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100秒的成绩创造了亚洲纪录。8月8日,苏在奥运会闭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苏,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就读于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4年11月,我第一次参加正规比赛,——中山中学田径比赛,并获得冠军。2009年,苏以10秒28的成绩获得全国田径锦标赛百米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4100米接力决赛中,苏与队友吕斌、梁家鸿、老易以38.78秒刷新全国纪录和比赛纪录,中国接力队时隔20年再次夺得亚锦赛冠军。2011年,苏再次获得100米冠军,并以10秒16的成绩打破了13年前创造的全国纪录。2012年伦敦奥运会,苏成为中国第一个晋级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的短跑运动员。2014年3月8日,在波兰索福特举行的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比赛中,苏以6秒52的成绩获得第四名,成为第一个打破由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的中国短跑运动员。9月28日获得仁川亚运会百米亚军,随后在4100米接力决赛中以37.99秒夺冠,打破亚洲纪录。

西华师范大学收体育专科吗

根据西华师大体育学院官方网站,该院有三个本科专业和几个硕士点,没有专科。

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专业名称:社会体育(非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专业名称:运动训练(非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其中,运动训练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学校单独招生专业,面向部分省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专业特别牛的可以免试录取,尤其射击(10米气、手枪)比较不错,产生了亚运会冠军、四川省第一位获得2012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射击小将喻丹、射箭差生了世界大运会冠军任进科等一些 体坛新人。

至于专科,以下是西华师大招生就业处官网2012年专科招生计划,供你参考: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科类 学制 四川 学费 (元/生.年)

1720

高职学院 广告设计与制作 文理兼招 三年 90 8000

装饰艺术设计 文理兼招 三年 110 8000

服装设计(与四川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培养) 文理兼招 三年 60 8000

音乐教育(师范) 文理兼招 三年 60 8000

主持与播音 文理兼招 三年 40 8000

新闻采编与制作 文理兼招 三年 60 370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 理工类 三年 80 4100

工业分析与检验 理工类 三年 80 4100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文理兼招 三年 80 4100

工程测量技术 理工类 三年 80 4100

学前教育(师范) 文理兼招 三年 70 3700

市场营销 文理兼招 三年 80 3700

园林技术 文理兼招 三年 80 4100

酒店管理 文理兼招 三年 80 3700

人力资源管理 文理兼招 三年 70 3700

汉语 文史类 三年 100 3700

商务英语 文理兼招 三年 100 4100

旅游英语 文理兼招 三年 100 4100

汽车电子技术 理工类 三年 90 4100

会计与审计 文理兼招 三年 110 4100

会计电算化 文理兼招 三年 100 4100

肖健的学术成就

一、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贡献卓越。

二、为中华文化正名。

三、为粤剧红派艺术正名:

2013年12月,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逝世,肖健在新华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人民网、人民海外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金羊网、大洋网等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均作了转载,文章被视为对红线女粤剧流派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客观、系统的定论与评价,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章明确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 ,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文章明确指出,红派艺术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三座高峰。

四、系统剖析五羊石像的广州第一城市标志地位:

肖健在广州越秀山对五羊石像进行文化调研时指出,广州是中国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众多,若论及影响和意义,五羊石像堪称广州的第一城市标志!相传,周夷王八年 (公元前887年),广州人民辛劳终日、难得温饱,有一天,天空中仙乐缭绕,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头山羊降临广州,体察民间疾苦后,驾祥云而去,口衔“一茎六出”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广州。五羊仙子下凡间,给广州人民带来幸福吉祥,从此,广州成为了南国富饶之地,人民丰衣足食。肖健认为,正由于丰衣足食、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能引发人们的心声共鸣!所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才能世代相传,千百年来,广州也因而在海内外人们心目中赢得“羊城”、“穗城”的美誉!肖健同时指出,五羊雕塑的影响极其深远,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会徽由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石像外形轮廓,作品就是以五羊石像代表广州,并且体现了新时期广州人在开创美好新生活中的炽热情怀!

五、系统剖析开荒牛雕塑的深圳第一城市标志地位:

肖健在深圳对开荒牛雕塑进行文化调研时指出,深圳是当代中国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众多,若论及影响和意义,开荒牛雕塑堪称深圳的第一城市标志!肖健指出,个别专家学者认为,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崛起的经济特区,30多年前只是小渔村,人文底蕴不够厚重,其实,这种理解不够科学。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第一个经济特区,以经济为引领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先行探索性,即“开荒”意义!深圳仅用了30多年时间,从昔日的小渔村飞速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开荒牛,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全面发展进程中,勇于探索、开拓进取、领潮争先精神,也就是“深圳精神”!所以说,深圳的人文底蕴是厚重的,而且,开荒牛精神,在这30多年来,对全中国的社会发展都起着引领作用,时代色彩非常浓烈!

六、明确指出梧州文明史有4100年以上:

肖健在广西梧州对舜帝文化进行文化调研时,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论断,不仅理清了舜帝与珠江流域、与梧州的历史渊源,更意识到了“上古舜帝南巡”在中华民族文明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典型意义。肖健认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梧州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多元的、光辉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梧州,自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国设苍梧王城,建城至今2100多年,所以,很多人常笼统地认为“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年历史的城市”,其实,这种提法不够规范。因为,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证,2100年的建城史,仅是梧州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其中一段历史时期,而梧州文明,实际上早在上古舜帝时期就已经发祥了,所以说,梧州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年代更久远的舜帝,有4100年以上。这种考证、界定的方法、依据,与中华民族以“三皇五帝”为开端来确认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考证、界定的方法、依据,是相一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可以相互对接、印证的,所以,是客观、科学和具有公信力的!该学术成果,将梧州的文明史追溯到了上古时期,较此前社会上对梧州历史的理解和研究,足足前移了两千年!

肖健指出,舜帝南巡,给梧州、珠江流域乃至中华大地,留下了深邃的远古回声!它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为:

由此可以确认梧州的文明史至少有4100年以上!众所周知,在大约4000至500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将社会发展从鸿蒙初开的野蛮年代带进了崭新的文明时代,他们被尊称为民族文明的始祖,即人文始祖,所以说,我们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舜帝,是中华民族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转折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上古“三皇五帝”中,唯一一位到过珠江流域,并将珠江流域合并入中国版图的中华文明始祖,舜帝南巡,理所当然地将中原的文化意识引入了珠江流域,在包括生产技术、奉献精神、治国方略、伦理道德观念准则、德教诗乐等方面,都体现出全面开创的丰功伟绩!舜帝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既然“(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今广西梧州)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白云山)”,那理所当然,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梧州,就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城市,理所当然,梧州,就是珠江文明和岭南文明的发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力地证明了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珠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这对提升珠江流域和梧州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舜帝南巡,证明了珠江流域历来就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珠江流域在上古时代,同样有着自己的文明始祖,同样有着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全面开创了包括生产技术、奉献精神、治国方略、伦理道德观念准则、德教诗乐等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珠江文明与其它江河流域文明一样,同样经历着相对独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由起源到发展、再到兴旺发达的历史进程!舜帝南巡,将中原文化意识引入珠江流域,与梧州、与珠江流域人们一道,缔造了光辉灿烂的珠江文明,并使珠江文明与黄帝所创造的黄河文明、炎帝所创造的长江文明产生碰撞、交流与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茫茫九派流中国”多元的、光辉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正如黄伟宗教授在《珠江文化的始祖 ——舜帝》中所论述:“舜帝开发和统一南方,事实上早于秦始皇、汉武帝开发和统一南方的时间,起码千年以上。这意味着,通常称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有实际的依据;也意味着,这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仅是黄河文化从发祥到兴旺的历史,而且包含着长江、珠江等诸多江河在内的文化史;这些江河文化,也早在“三皇”、“五帝”的开创时代已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的缔造工程;同时也意味着,早在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型期,也即是以舜帝为标志的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折期,在偌大的中国疆土上的北方、中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或各种氏族、民族的文化,也从冲撞而开始了交流和交融,这就是说,南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历史篇章,远在舜帝时就揭开了。这也是远比历来史书所写的自秦始皇、汉武帝开始的记载,大大提前的。”又如,著名作家李俊康在《舜帝与苍梧(广信)文化》中所论述:“舜帝因苍梧而伟大,开拓岭南功不可没;苍梧因舜帝而精彩,接受中原文化得风气之先。舜帝是苍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苍梧文化的内涵很深,人文精神很丰富,而且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源文化。”

七、明确指出梧州文明史始于舜帝。

八、追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源流:

肖健在广西梧州对珠江流域花卉文化进行调研时指出,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梧州的传统花卉文化蕴含着春节节庆文化特色。论及梧州花卉文化,必先对珠江流域的文明史和花卉文化史进行溯源。《尚书 尧典》载:“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结合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果,可以确认,梧州,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历史的古老城市,梧州的文明史始于舜帝。梧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岭南地区和珠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梧州的花卉文化史也由此开篇,梧州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而随着时间推移,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从梧州转移到了广州,源于梧州的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在广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到了清代中叶,广州出现了南国特有的“迎春花市”习俗,每逢岁末年关,各大公园都摆满鲜花、盆桔,举办迎春花展,大街小巷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八方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在广州旧城的中轴线北京路一带,“迎春年宵花市”更是呈现出十里长街、繁花似锦,华灯璀璨、人海如潮的壮观场面!传承发展到今天,广州迎春花市和花卉盆栽文化名扬海内外。有着“中国第一花乡”美誉的广州芳村花地湾,数百年来,园林花圃星罗棋布,广州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闻名遐迩的花卉盆栽主产区和集散地。广州,从自然到人文都可以感受到花卉文化的情结,《羊城晚报》的副刊取名“花地”,既寓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意,又寓意广州是实至名归的花卉主产地,在广州新的城市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建起了“花城广场”,广州更是赢得了“花城”的美名!广州是现代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其文化对周边地区有着强烈的辐射作用,珠江流域也可以称为花的海洋!梧州也和广州一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草水常绿、花卉常开,人们种花、爱花、赏花的历史由来已久,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游岭南的时候,就留下了 “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的佳句。梧州,既是珠江流域花卉文化发祥地,又受到当今广州花卉文化发展繁荣的辐射,梧州发展花卉盆栽文化,可谓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条件。梧州在历史上曾经是珠江流域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花卉市场,昔日的梧州大学路花卉一条街,上世纪80、90年代之时,在华南地区颇有名气,当时,也曾举办过如广州那样的迎春年宵花市,场面极盛一时,其后,由于种种原因,繁盛不再。梧州大学路花卉一条街由于城市规划需要,已于2012年拆除。而从2006年以来,梧州又逐渐发展起鸳江丽港花卉一条街、梧州富民特色街、香城市场等多个花卉盆栽市场,数十家花卉商汇聚梧州,花卉盆栽品种应有尽有!正所谓“南国春来早”,每逢春节前夕,桃花、梅花、水仙、百合、牡丹、芍药、月季、山茶等四季鲜花聚在一起,姹紫嫣红、竞相开放。金桔、朱砂桔、金蛋果等,金光灿灿、硕果累累,寓意大吉大利。枝繁叶茂的“发财树”、 绿意欣欣的“富贵竹”、红红火火的“福星花”、“鸿运当头”等,充满生机、红火、喜庆的迎春气氛!梧州人和广州人一样,春节前,总爱逛花街,多多少少总会买点花卉盆栽,沾点花香瑞气,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吉祥如意,年轻情侣们则双双对对穿梭花市,挑选玫瑰、百合,祈求情场顺利、姻缘美满,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春节节庆花卉文化习俗!

九、提升岭南画派书画艺术影响力。

十、开创《穷楔论》:

《穷楔论》是肖健的哲学观。《穷楔论》高屋建瓴,观照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史,着重剖析儒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外在、内在影响,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证穷楔世界观、方法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论证穷楔世界观、方法论在当今多元思想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重建当代民族精神架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倡导穷楔人生和哲理思考。《穷楔论》中的“穷”,泛指社会上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楔”,特指木榫卯结构和木楔。木榫卯结构是指中国传统实木建筑、家具等木器中,在相连接的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这也是实现整个木器架构的结构方式。木楔是指当木器出现松动时,用以填充木榫卯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木榫卯结构和木楔是实现整个木器架构并使其牢固的唯一方式和关键所在。《穷楔论》认为,“楔”,由于它隐藏,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得不到常人的赏识、理解与重视。但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却曾构筑起无数的亭台楼阁,经历数千载风霜雨劫依然稳固屹立,终究令世人为之赞叹、折服!“楔”,寓意着沉郁顿挫、刚强正直、坚韧不拔,寓意着朴质、平实的伟大。“楔”,是穷楔论的灵魂!《穷楔论》号召有着与“楔”同样经历及处境的人们,在不为常人赏识、理解、重视的现实工作、生活逆境中,不自暴自弃,仍然以“楔”那种百折不挠的豪情壮志去激励自己,充实稳固自己的生活架构、家庭架构,并立志充当稳固社会架构,谋求社会发展进步的平凡角色,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穷楔论》认为,社会上极不显眼的平凡人及其平凡角色占了大多数,这就是开创穷楔论的目的和社会基础,以及倡导、实践穷楔论的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有《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 《上古舜帝南巡力证广西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上古舜帝南巡折射广西梧州4100年文明史光辉》、《纸包鸡,腾飞!》、 《郑伟标<湖山秋晓图> <秋林野兴图> 双璧艺术欣赏》、 《穷楔论》等。

2012年04月,撰写题为《郑伟标双璧艺术欣赏》的署名文章,提高了梧州乃至岭南画派书画艺术创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3年至今,积极倡导弘扬纸包鸡文化,率先明确提出了要以粤菜广式卤味的概念来打造纸包鸡文化的学术思路,发表文化定位类学术论文数十篇,对纸包鸡文化进行了强势打造,在此期间,纸包鸡荣膺中国名菜称号,荣登北京农交会、南宁东盟博览会殿堂,穿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落户广州启航海上丝绸之路远洋海外,制作技艺入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使得传世150年纸包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扩张与提升,如今,传世150年纸包鸡文化可谓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16年02月,对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进行文化调研,指出,郁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珠江流域西江段重要古商埠,肖健对郁南进行文化研究和发挖,这对于以梧州和封开为海陆丝路最早对接点、郁南为海上丝路重要古商埠、广州为海上丝路始发港的中国珠江流域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的意义。

大学生寒假作业论文!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文献回顾表明,?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随着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也在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同时,?引发和促进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对生活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形成了一个既关系到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状况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近三十年生活质量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

一、近三十年来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

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进行的统计,?从1980年到2007年10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论文就有500篇左右。下面是对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①?(见表1)?。

表1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国内近三十年来生活质量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

1.?相对明显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表1最后两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包括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的数量非常少,?11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7篇,?平均每年115篇。可以说这11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10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18篇,?平均每年发表12篇,?年均发表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8倍。可以说这10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成型阶段。从2001年至2007年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研究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从最低的20多篇直线上升到最高的78篇。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共发表了研究论文364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2篇,?年平均发表论文数分别是第二阶段的413?倍,?是第一阶段的3417倍。这一阶段不仅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研究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可以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2.?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的内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2年以前的生活质量研究,无论是探讨客观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的内容,?还是探讨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采用“生活质量”的概念。只是到了2002年以后,?才出现了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的研究并存,?并且三者份量相当的局面(实际上,?许多以“生活质量”为标题的研究,探讨的同样是“生活满意度”的内容)?。特别是直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的两三年中更是超过了以“生活质量”为题的研究。这一状况表明,?在第三阶段,?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研究者开始将对(客观)?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研究,?转向了对明显带有主观特征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研究上。

除了论文数量上的变化,?近三十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社会指标的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社会统计指标草案、1986年北京社科院的《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直到1988至1992年中国社科院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中,?明确将“生活质量”纳入我国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所进行的系统研究。〔1〕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在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研究中,这种社会指标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研究倾向依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进行的两项生活质量研究,?又将西方、特别是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中那种关注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关注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传统引入国内,〔2〕形成了两种不同视角、不同内涵的生活质量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卢淑华教授等人以及笔者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又将上述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集中探讨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了参考框架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3〕本世纪以来,沿着上述三种方向的研究都在进一步发展。同时,?最早由国外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中期所提出和推动的“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研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汇入到对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中来,并很快成为近期研究中的一大焦点。

从大的方面看,?国内有关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以及运用上。比较普遍的情形是,?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套在维度、指标,以及合成方式、权重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者采用自己的指标体系来对所关注的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进行生活质量的比较和排序。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这些研究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因而它们的研究结果相互之间难以做出合适的比较;?另一方面则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地是采用相对宏观的、非个体的指标,?因而往往只能用来进行样本状况的描述和比较,很少运用经验数据去探讨和分析影响这种客观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在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方面,则出现了以“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和以“幸福感”为研究对象的两大分支领域。由于这两个分支领域的内容都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接近,加上一些研究者对二者的内涵、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以及它们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导致具体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切、不清晰、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对生活质量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1.?生活质量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亚概念的建构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分清概念是起码的前提。它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概念所探讨的是同一件事。在生活质量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构建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还是关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只有在清楚界定了大家所说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是同一种现象时,这种探讨才有意义。

对于“生活质量”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国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因而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和评估上,?也相应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中人们客观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所谓生活质量,就是指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换言之,?生活质量就是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4〕这种看法主要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将其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社会指标;研究者在测量和评估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时,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于生活总体水平和各种客观生活条件的主观评价,看作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等人在其论文的第一句话中开门见山指出的:生活质量的定义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5〕。这种看法是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研究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和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理解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生活质量中既包含客观条件,?又包含主观评价,?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应该既有反映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又有反映人们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从产生生活质量的'成因'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投入';?而主观指标是从生活质量的'结果'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产出'。”〔6〕

笔者认为,?这种客观存在的对生活质量概念多种不同理解的现实,?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这一特定领域中的现象在认识上逐步深化、逐步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映。同时,它也是不同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现象中的不同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去评判孰是孰非,?而是要在理解这种现实的同时,?尽可能梳理出内涵明确、界定清楚的亚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使之能既关照到对生活质量现象的不同理解,?也有利于不同的研究者明确自己所研究现象的内涵和重点究竟是什么。

2.?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在英文文献中,?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概念相对应的词语分别是quality?of?life,?subjective?well?-?being,?life?satisfaction。与国内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国外文献中相对较少使用“主观生活质量”?(?subjective?quality?of?life)和“客观生活质量”?(objective?quality?of?life)?的概念。换句话说,?“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使用的概念。从目前情况看,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国外的“生活质量”概念在内涵上,主要对应于国内的“主观生活质量”概念,?即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条件和状况的评价。对它的测量指标也主要是处于“认知”层面的“生活满意度”的测量。而国外对应于国内“客观生活质量”意义的“生活质量”概念,则早已演变成“社会指标”?(?social?indicator)?的内容,?并且越来越淡出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成为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种指标了。

至于“幸福感”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来探讨幸福、测量幸福所形成的一个相对专门的心理学领域。应该看到,幸福感虽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但它与生活质量却并不是同一件事情。美国研究幸福感的著名心理学家E.Diener指出,?“作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SWB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SWB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7〕按E.?Diener?的定义,幸福感(?SWB)?中包含了生活满意度。这样,?生活满意度又成了幸福感的测量指标。因此,?国内有的研究者将生活满意度归为“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认为,?“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8〕

综上所述,?源自于社会学的生活质量研究和源自于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都将“生活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内涵和测量指标,正是在“生活满意度”上二者形成了交叉、发生了联系。但尽管如此,?二者鲜明的学科背景所体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特别是二者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则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在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关系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研究的角度看,?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相对直接一些、相对容易一些。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中李克特形式的评价问题来测量;而幸福感的测量则相对间接一些、相对困难一些,?研究者多采用心理测验量表来测量。在应用上,?生活满意度的测量更多地用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中,?而幸福感的测量则可能更偏向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另外,由于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所探讨的实际上是人们对理想中的状况与现实中的状况之间差距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参考框架在这种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还是他们对生活各个具体方面的满意度,?都是一种既与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本身有关,?同时也与三种主观的参考框架有关的事物。这或许是生活满意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三种参考框架分别是:(1)?以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为比较对象的基本参考框架;?(2)?以身边的、周围的人们为比较对象的横向参考框架;?(3)?以过去的、以前的状况为比较对象的纵向参考框架。任何一种现实状况一定是在一种或多种参考框架中才能被评价成“满意”或者“不满意”的。

3.?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视角

生活质量研究可以说有两个不同的起源:?一个是关注人们客观生活状况的社会指标研究,?另一个是关注人们主观感受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形成了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两种不同中心、不同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另一种则是以社会中的人为中心,?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

从目前研究来看,?政府部门以及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对更看重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由于统计学界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和小康生活标准,?而当时吃、穿、用、住等物质方面的消费是绝对的主导追求,?因此统计学界几乎都采用消费、收入、吃、穿、用、住、行、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服务、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反映客观物质条件的社会指标来测量居民生活质量。”〔9〕与此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多地将生活质量看作衡量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指标,?也常常将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发展、社会政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而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则相对看重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他们更关心社会中的人们具体的生活条件、人们对具体的生活条件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以及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只有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中,才会有反映人们主观感受和评价的主观性指标。而这种视角的生活质量研究,?其目标既包括不断改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包括努力促进人们的这种主观感受和评价朝着积极的、满意的方向发展。

4.?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

5.?测量指标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指标的可比性、资料的可得性之间的矛盾

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中,?一个基本的任务是要建立合适的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然而,?这一任务也正是研究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点。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概念测量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测量指标的可比性、指标所涉及数据的可得性上。比如,为了对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的(客观)?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国内外研究者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国外文献中,?颇负盛名的综合指数应首推莫里斯建立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由于具有简明、综合的特点,?业已为许多人所接受,?用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或生活质量变化,?甚至被推为全球估价模式。”〔10〕但由于这一指数仅包含三个指标,?即识字率、婴儿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因而只反映了健康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最基本内容,?同时也没有用权重来区分指标的不同重要性。所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显得过于简单。通常研究者会结合国内情况和自己的分析,?选择更多方面和更多具体的指标。比如,?有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5大方面、共8个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数,?其中涉及到教育(识字率、入学率)?、健康(期望寿命、婴儿亡率、儿童亡率)?、营养(热量供给)?、平等(收入分配)?、环境(安全用水人口比例)等;?〔11〕有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就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贫困、消费、健康、教育、环境和城市化等9个方面的34个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12〕还有的研究者则建立了包括收入、教育、消费、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9个大的方面、共3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13〕

在这种看起来是追求测量指标全面性、完善性的过程中,?研究者必然会遇到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可比性,?以及不断扩大的指标体系与资料可得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研究者对全面性、完善性的追求,?往往会限制和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及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可得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生活质量还应当包括住房、交通、生活服务、社会秩序和精神风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笔者试图从全球出发来构筑生活质量指数,?而从全球出发构筑指数时又限于指标的可比性和资料的可得性,?因而难以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表示这些方面,?只能暂付厥如。”〔14〕如果只用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三个指标,?那么,?无论是中外社会中的生活质量比较,?还是不同时期中的生活质量比较,都会十分容易;这样的三个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在各个国家的统计中都是可以得到的。然而,?随着研究者指标体系的不断扩大,?具体测量指标不断增多,?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也随之减小,?许多情况下一些指标所需要的数据也无法获得。

6.?研究回顾与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

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自己的研究前,?不太注意回顾以往研究的已有结果,特别是已有的理论观点。因而,?研究的起点不高,?很少有与以往研究的理论对话。例如,?关于幸福感(?SWB?)?的研究,西方学者Wilson在近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个体差异的两点理论假设,?并且西方后续研究也已经表明“外在、客观的变量对SWB?的影响相当小,?人口统计项目(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只能解释SWB?不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SWB?变化的15%。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较小,?研究者们转向研究内部因素即Wilson的第二点假设来解释SWB的变异性:?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15〕。但国内一些学者在探讨SWB?的问题时,较常见的做法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对特定对象的幸福感现状进行描述,?同时,?依旧用自己的数据去分析外在环境变量、人口背景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而完全不管前人已有的研究结论,?不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去努力回答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问题。

不注意进行研究回顾的另一个表现是,?众多相同主题的研究在具体测量指标的选择上互不相同,?由此导致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比较。比如,同样是对“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者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16〕而有的研究者则用“幸福感”来测量。〔17〕至于为什么选用某一种指标,?研究者则很少讨论。同样的,?对于不同研究所得出的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研究者也不去展开探讨,使得不同研究的研究结果在帮助人们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方面作用不大。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关于幸福感的讨论。由于在幸福感测度、样本选取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曾慧超、袁岳(2005)?,?罗楚亮(?2006?)?采用显变量测度幸福感,调查的问题是'总的看来,?您现在幸福吗?'得出了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邢占军(2006)?采用潜变量测度幸福感,?调查了10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知足充裕、自我接受、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态平衡、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等体验,?得出了城镇居民幸福感强于农村居民。”〔18〕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物、一种客观的现实,?那么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来说,自然就有一个谁的研究方法相对科学、谁的结论更接近这种客观现实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既没有引起进行了研究、但持有不同结论的研究者之间的认真探讨,?也没有引起该领域中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导致了一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互不讨论”的局面。

7.?加强对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及其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

总体上看,?近三十年来国内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与主观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研究在所涉及的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拓展,?特别是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更是朝着专门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前面表1的结果显示,?在2000年以来的短短几年中,?专门探讨“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论文超过了200篇,?占到了近三十年国内全部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总数的40%左右。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发展势头。但是,相比之下,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第三个方向,?即将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则尚无大的进展。

我们知道,?专业领域的不断分化和整合,?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相对比较繁荣和比较深入的主、客观生活质量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将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研究,?将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下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综合性研究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将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也将会大大提升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詹天庠,?等.?关于生活质量评估的指标与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6)?;?潘祖光.?“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和趋势〔J〕.?浙江社会科学,?1994,?(6).

〔2〕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社会学研究,?1987,?(6)?;?林南,?等.?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结构模型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3〕卢淑华,?等.?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2,?(1)?;?风笑天,?等.?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0,?(4).

〔4〕〔10〕〔11〕〔14〕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4,?64?-?65,?64-?66,?66.

〔5〕林南,?等.?1987.

〔6〕卢淑华,?等.?1992.

〔7〕〔15〕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8〕邢占军.?测量幸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

〔9〕蒋青.?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04,?(1).

〔12〕赵彦云,?等.?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J〕.?管理世界,?2006,?(3).

〔13〕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统计,?2002,?(12).

〔16〕李莹.?天津青年的主观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3,?(3)?;?张蕾.?认知自我与体验社会---城市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研究〔J〕.?青年研究,?2006,?(4)?;?殷燕敏.?西部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6,?(2).

〔17〕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社会,?2006,?(1).

〔18〕孙凤.?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J〕.?经济科学,?2007,?(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郑家榆的个人资料

姓名:郑家榆英文名:Carol,ChengChiaYu昵称:小钰儿出生地:山东日照生日:1971年5月30日血型:A星座:双子座身高:162cm体重:47kg学历:高中爱好:音乐戏剧品尝美食休闲:瑜伽。旅游和娱乐:**。电视(.看动画片)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是010300。

田径运动员李雪梅性别:女生节:1977年1月5日出生地:四川省广汉市身高:米体重:61kg田径:最佳田径成绩: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女子100米冠军、200米冠军;1998年曼谷亚运会100米冠军,4x100m米接力冠军,200米亚军。现职:电子科技大学体育教师,景甜队教练,1987年进入广汉体校训练;1997年7月入选国家田径队,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1997年12月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主要成绩:1995年第三届城运会女子200米冠军、100米冠军;1996年天津国际室内田径邀请赛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女子60米冠军;1997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和第八届全运会田径预赛100米和200米冠军;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女子100米冠军、200米冠军;199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大奖赛总决赛女子100米冠军;199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和亚运会选拔赛女子100米亚军;1998年获得世界女子100米飞人挑战赛第四名;1998年曼谷亚运会100米冠军、4100米接力冠军、200米亚军;2000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60米冠军;200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大奖赛上海女子100米冠军;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女子100米冠军;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200米比赛以22秒86的成绩获得金牌。2004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60米冠军;2004年中国田径奥运选拔赛女子100米冠军。主要记录1995年第三届南京市运动会女子200米全国青年纪录,22.93秒;1997年上海八运会女子100米亚洲纪录和全国纪录均为10.79秒;1997年上海八运会女子200米亚洲纪录为22.01秒;2000年北京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室内60米全国纪录是7秒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