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场上的长跑选手:各类运动员比赛跑动距离数据解密

篮球是70分钟吗为什么-篮球是70分钟吗

一、棒球:约0.7公里

在中国,除了《棒球英豪》里的校园故事,一般人对这个项目并不是太了解。棒球场地的四个垒包之间的距离是90英尺(约27米),根据多个赛季多名球员的数据统计,算上有可能出现的拐弯、盗垒,跑动最频繁的击球手一场比赛下来,平均跑动距离差不多刚好有2英里(约3.2公里)。不过外野的防守队员严重拉低了总体的平均值。

 二、美式足球:2公里

 美式足球(橄榄球)的运动员在场上并不需要频繁地快速跑动。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一项统计,NFL(全美橄榄球联盟)中平均每场比赛只有11分钟的真正对抗时间。而所有参赛球员里,接球手和边后卫跑动最多,每场跑动接近2公里。但对于这项对抗如此激烈的运动,球员只需要如此少的跑动依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三、篮球:约4.8公里

 通过 SportVU技术,教练和分析师们可以精确测定队员们在这块狭小场地上的复杂运动轨迹,其中就包括每人的跑动距离。在2014赛季里,跑动最多的NBA球员是芝加哥公牛队的吉米·巴特勒,平均每场比赛3.1英里(5公里)。

 四、网球:5公里

 对于网球比赛来说,球员跑动的距离和技术风格以及比赛持续的时间关系很大。不过每场高强度的比赛下来,网球选手为击球而进行的冲刺跑距离平均达到5公里。而2010年在温布尔顿发生的有史以来比赛时间最长的一场网球比赛中,约翰·伊斯内尔和尼古拉·马俞在漫长的11小时5分钟里每人跑动的距离达到了10公里。

 五、曲棍球:9公里

 虽然曲棍球的场地不大,但在这项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距离超过了绝大多数其他球类比赛选手。数据统计显示,平均一场70分钟的曲棍球比赛下来,球员带着球杆奔跑的距离都要超过9公里。

 六、足球:11公里

 庞大的场地,快节奏的攻防,稀少的替补名额,上下半场共90分钟的全场时间,这一切都让每一个足球运动员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长跑选手。在争夺激烈的中场,一场比赛下来积极跑动的中锋移动距离会达到11公里。

篮球规则

基本规则

基本规则一 1.比赛方法 一队五人,其中一人为队长,候补球员最多七人,但可依主办单位而增加人数。比赛分四节,每节各10分钟,NBA为12分钟(全明星新秀赛为每节20分钟,共2节),每节之间休息5分钟,NBA为130秒,中场休息 10 分钟,NBA为15分钟,另在NBA中在第4节和任何加时赛之间休息100秒。比赛结束两队积分相同时,则举行延长赛 5 分钟,若 5 分钟后比分仍相同,则再次进行 5 分钟延长赛,直至比出胜负为止。 2.得分种类 球投进篮框经裁判认可后,便算得分。3分线内侧投入可得2分;3分线外侧投入可得3分,不管是脚跟还是脚尖踩到3分线进的球视为2分球。罚球投进得1分。 3.进行方式 比赛开始由两队各推出一名跳球员至中央跳球区,由主审裁判抛球双方跳球,开始比赛。 4.选手替换 每次替换选手要在20秒内完成,替换次数则不限定。交换选手的时间选在有人犯规、争球、叫暂停等。裁判可暂时中止球赛的计时。 5.罚球 每名球员各有 4 次被允许犯规的机会,第五次即犯满退场(NBA中为6次)。且不能在同一场比赛中再度上场。罚球是在谁都不能阻挡、防守的情况下投篮,是做为对犯规队伍的处罚,给予另一队的机会。罚球要站在罚球线后,从裁判手中接过球后10秒内要投篮。在投篮后,球触到篮框前均不能踩越罚球线。 6.违例 大致可分为(1)普通违例:如带球走步、两次运球(双带)、脚踢球(脚球)或以拳击球。(2)跳球违例:除了跳球球员以外的人不可在跳球者触到球之前进入中央跳球区。 基本规则二 24秒钟规则:进攻球队在场上控球时必须在24秒钟内投篮出手(NBA、CBA、CUBA、WNBA等比赛均为24秒,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比赛中为35秒)。 8秒钟规则:球队从后场控制球开始,必须在8秒钟内使球进入前场(对方的半场)。 5秒钟规则:持球后,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掷界外球出手,FIBA规则规定罚球也必须在5秒钟内出手。 3秒钟规则:分为进攻3秒和防守3秒。进攻3秒:进攻方球员不得滞留于3秒区3秒以上;防守3秒:当某防守方球员对应的进攻方球员不在3秒区或者3秒区边缘、且彻底摆脱防守球员时,防守方球员不得滞留禁区3秒以上。 侵人犯规:与对方发生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犯规行为。 技术犯规:队员或教练员因表现恶劣而被判犯规,比如与裁判发生争执等情况。 取消比赛资格的犯规:球员做出的不体现运动员精神的犯规动作,比如打人。发生此类情况后,球员应立即被罚出场外。 队员5次犯规:无论是侵人犯规,还是技术犯规,一名球员犯规共5次(NBA规定为6次)必须离开球场,不得再进行比赛。 违例:既不属于侵人犯规,也不属于技术犯规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主要的违例行为是:非法运球、带球走、3秒违例、使球出界、用脚踢球。 队员出界:球员带球或球本身触及界线或界线以外区域,即属球出界。在球触线或线外区域之前,球在空中不算出界。 干扰球:投篮的球向篮下落时,双方队员都不得触球。当球在球篮里的时候,防守队员不得触球。 球碰板后对方不得碰球,直到球下落。 被紧密盯防的选手:被防守队员紧密盯防的球员必须在5秒钟之内传球,运球或投篮,否则其队将失去控球权(NBA规则中无此规定)。 球回后场:球队如已将球从后场移至前场,该球队球员便不能再将球移过中线,运回后场。

[编辑本段]篮球基本技巧

1)控球技巧 1.持球 2.带球 3.躯干盘球 4.颈部盘球 5.单脚盘球 6.跨下前后抛球 7.膝部盘球 8.跨下8字行盘球 2)进阶段技巧 假动作 1.摇摆腰部 2.举手开足 3.球和足部方向相反 4.假投篮 5.摇摆颈部 6.驻足 运动趋势 3)突破技巧与防突破技巧 1.身体前压,跨步放球,倚住突破。 2.前跨,连续背后运球。 3.近距离变线,右手左侧运球。 (由于内容太多,不能提交,若你愿看可以访问下面的网址: 见引用 比赛中的技巧及基本功: (由于内容太多,不能提交,若你愿看可以访问下面的网址: 见引用[1] 1.投篮注意事项 2.怎么样才能提高投篮命中率 3.单手原地投篮 4.如何跳投 5.传球的几种方法 6.如何运球 7.如何控球 8.如何才能抢断成功 9.滑步防守

[编辑本段]篮球术语

(1)扣篮:运动员用单手或双手持球,跳起在空中自上而下直接将球扣进篮框。 (2)补篮:投篮不中时,运动员跳起在空中将球补进篮内。 (3)卡位:进攻人运用脚步动作把防守者挡在自己身后,这种步法叫卡位(多用于冲抢篮板)。 (4)领接球:顺传球飞行方向移动,顺势接球。 (5)错位防守:防守人站位在自己所防守的进攻人身侧,阻挠他接球叫错位防守。 (6)要位:进攻人用身体把防守人挡在身后,占据有利的接球位置。 (7)突破:运球超越防守人。 (8)空切:进攻人空手向篮跑动。 (9)一传:获球者由守转攻的第1次传球。 (10)盖帽(西el tapón):进攻人投篮出手时,防守人设法在空中将球打掉的动作。 (11)补位:当1个防守人失掉正确防守位置时,另1个防守人及时补占其正确的防守位 置。 (12)协防:协助同伴防守。 (13)紧逼防守:贴近进攻人,不断运用攻击性防守动作,威胁对方持球的安全或不让对方接球。 (14)斜插:从边线向球篮或者向球场中间斜线快跑。 (15)时间差:在投篮时,为躲避对方防守的封盖,利用空中停留来改变投篮出手时间。 (16)接应:无球进攻队员,主动抢位接球。 (17)落位:在攻防转换时,攻地双方的布阵。 (18)策应:进攻队在前场或全场通过中间队员组织的接应和转移球的战术配合,造成空切、绕切以及掩护等进攻机会。 (19)掩护:进攻队员要以合理的技术动作,用身体挡住同伴的对手的去路,给同伴创造摆脱防守的机会的一种进攻配合。 (20)突分:持球进攻队员突破后传球配合。 (21)传切:持球进攻队员利用传球后立即空切,准备接球进攻。 (22)补防:当1个防守队员失去位置,进攻队员持球突破有直接得分的可能时,邻 近的另1防守队员立即放弃自己的对手,去防持球突破的进攻者。 (23)换防:防止队员交换防守。 (24)关门:邻近的两名防持球者的队员,向进攻者突破的方向迅速选拔,形成“屏障”,堵住持球进攻者的突破路线。 (25)夹击:两名防守队员共同卡住1名进攻队员,封堵其传球路线。 (26)挤过:两名进攻队员进行掩护配合时,防地被掩护者的队员向其对后靠近,在进攻者即将完成掩护配合的一刹那,抢占位置,从两名进攻队员之间侧身挤过,破坏他们的掩护,并继续防住自己的对手。 (27)穿过:当一名进攻队员进行掩护时,防守掩护者的队员稍离对手,让同伴从自己的掩护队员之间穿过去,继续防住对手。 (28)挡拆:为持球队友挡住防守队员。然后跑动向防守弱侧接持球队友传球展开进攻或进行传球! (29)空中接力:队友往里传球,另一队友在空中接球,再在空中未落地的过程中将球扣入或投入篮筐的技术。 (30)博脚:外线球员控球时被对手紧贴防守时,中锋或大前锋会走出来外线接球,然后再安全传到其他球员手上。

打篮球与踢足球相比,哪一个耗费的体能更多?

打篮球和踢足球都是比较剧烈的运动,但要说哪个更耗费体能,不能一概而论。打篮球如果只是站桩,等人传球过来投一下蓝,体能消耗就很少;同样,踢足球也可以站桩,不去争抢,只等传球过来再传出去。如果都按全力投入竞技,大概应该是篮球更耗体力,可以从比赛时间设计看出,篮球分四节,每节只有十来分钟,中间还可以叫暂停,很多职业球员都无法打满全场。而足球上下半场各四十五分钟,也不允许暂停,很多体能好的专业运动员都可以踢全场。由此可见,篮球更加剧烈,对体力消耗更快。

NBA规则的历程是怎样的?

历程:

NBA从46年开始至今,已经有接近70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出现了一个个天赋异禀的巨星,而NBA的规则也有了许多改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来NBA规则的重大转变,顺序是从古到今。此文仅针对球场上的规则变化,球场外的转会或薪酬规则不会提及。如库西建立球员工会,奥斯卡罗伯特森自由转会规则,71年海伍德法案,84年伯德条款、近年的阿里纳斯条款这一类的都不会提及。

NBA出现之前的现代篮球的核心规则的确立:

1、1892年,史密斯十三条基础规则,标志着篮球这项运动的真正出现。

2、1897年,篮球的参与人数由原来的18人改变为10人。

3、1896年,确立每次投篮得分为2分。而在此之前,每次投篮是3分的。

4、1915年,允许球员在运球之后投篮。原始的规则是运球后不允许投篮,必须传球,让接球的球员投篮。

5、1936年,篮球成为奥运会项目。决赛上美国队19比8击败加拿大夺得第一枚篮球奥运金牌。

6、1937年,规定了每次得分后把球权交给对方球队。而在此之前,每次得分后都是双方在中圈重新跳球的。

7、1940年左右,三秒区建立,进攻球员不能在三秒区内呆超过三秒。

8、1944年,防守干扰球。防守干扰球规则是NBA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出现这个规则是因为当时一位名叫鲍勃库兰的球员。这位球员身高2.13米,绰号山丘,在大学时期和乔治麦肯当过对手,但却没打过职业联赛。据说空接灌篮也是这位人兄发明的。鲍勃库兰虽然没打过职业联赛,但却曾在1948年与1952年两次带领美国队夺得奥运会篮球金牌。

然后就是NBA的时代了,1946年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成立,确立了两项沿用至今的规则:每场比赛总共48分钟以及六犯离场。

NBA第一任主席是(当时还叫BAA)莫里斯普多诺夫

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NBA规则的重要变化。

一、1947年,禁止区域联防。篮球本来的规则就是可以联防的,但从40年代职业联盟建立时开始,为了减少进攻难度,便确立了禁止联防的规则。

二、1951~52赛季,NBA三秒第一次扩宽,由6英尺扩大到12英尺。这是为了限制NBA第一位巨人乔治麦肯的威力。

注意狭窄的三秒区,乔治麦肯篮下接球然后得分。这是6英尺宽的三秒区。

三、1954~55赛季(规则变迁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赛季)。

1、提出了24秒进攻时限规则。NBA以前的比赛由于没有24秒限制,球员为了胜利会不断的传球运球拖延时间来保持进攻优势,场面沉闷,更出现了19比18这样的历史最低得分记录。于是当时锡拉丘兹民族队(76人前身)老板丹尼比亚松提出了24秒进攻时限的规则,以此增加比赛精彩程度,挽救了当时的职业联盟。

至于为什么进攻时限是24秒,则是因为丹尼比亚松本身并不打篮球,但是他非常热爱篮球。研究过许多场比赛的boxscores之後,他发现,每一队平均每场出手投篮次数约为60次。也就是说,两队一场比赛要出手120次左右。每场球48分钟乘以60秒等於2880秒。2880秒除以120,刚好是24秒。

2、每节比赛团队犯规超过5次,对方获得罚球。

3、引入进攻犯规,并计入个人六次犯规里面。

四、张伯伦。把这个名字单列出来,是因为牵涉到这家伙的规则变更是历史最多的。

1、1956年,罚球者不允许篮球遇到篮板篮筐前脚跨过线。这里解释下,其实张伯伦应该并不是罚球时直接起跳扣篮。而是他在罚球出手篮球还没有碰到篮框前,就冲过去空接(当时的规则应该是罚球出手后人就能移动了),说穿了并不神奇。话说这也是属于进攻干扰球的一种。张伯伦在堪萨斯大学时就已经遇到敌人用规则来限制他了。当时的报纸,写着禁止张伯伦罚球时扣篮的规定。

2、进攻干扰球。为了限制张伯伦篮下的二次进攻而制定。

3、1964~65赛季,把三秒区宽度由12英尺扩大到16英尺。

上图是张伯伦早期下快攻时的情况,可以看到那时的三秒区比现在的狭窄一些。

此外,还有如不允许空接,不允许底线发球时高过篮框等限制张两万的规则,由于不太重要就不详细说了。

五、1966~67赛季,防守三秒。重新定义区域防守细则,引入防守三秒规则。早在1966~67赛季,联盟为了限制张伯伦与拉塞尔这类内线变态,便已经实行过近似于现代的防守三秒规则。这条规则直到1981~82赛季取消。

六、1976~77赛季,中线发球规则。在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的球队叫暂停,能选择在中线罚球。这个规则丰富了比赛最后时刻的战术安排,出现了不少经典绝杀。

七、1978~79赛季,hand-checking。允许防守方只要不阻止对方前进,是可以保持用手接触身体的。

八、1979~1980赛季,引入三分线。三分线的出现,让那些射手有了更大的价值。

九、1981~82赛季,规则变迁史上重要的一个赛季。

1、取消防守三秒规则。现在的内线能够像1966年以前那样呆在禁区不动了。像马努特波尔、马克伊顿等运动能力差但身高臂长的内线防守者直接受益。

2、非法防守规则修改细化。简单来说就是禁止包夹无球球员,防守者必须紧跟自己防守的人(注意,并不是说禁止包夹持球球员,说没有联防时代没有包夹的是球盲)。

这两条规则特别是第一条无疑是有利于内线的,或许当年联盟是为了三分线出现而补偿内线。但在此之后,确实是出现了以四大中锋为首的内线盛世。

上面是不允许联防与允许联防时防守者的站位的区别,如果按照有非法防守时代的规则,红框球员已经违例。不允许联防不等于不能包夹,但由于规定了防守者要跟紧自己的防守人,所以只能在换防时进行包夹。

规则并不是绝对的,总有球队能绕过游走在规则边缘,如活塞对付乔丹便是例子。

十、1988~89赛季,乔丹规则(并不是活塞坏孩子军团执行的那个乔丹法则)。也就是反孤立单打规则,如果进攻队在圈顶外或无球一侧放置3名或3名以上的队员,应宣判违例。由于当时乔丹的突破得分根本无法阻挡,所以公牛队的战术就是其他三个人拉开到一侧,由乔丹在另一侧单干,让能力超强的帮主强吃防守者。而许多专家指责NBA表演性质大于竞技,违背了篮球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了缓解这些指责声音,于是联盟出台了这个限制公牛队乔丹单调打法的规则,

十一、1990~91赛季。

1、恶意犯规规则。恶意犯规将被判两罚一掷。而且,通过主裁判的判断,没有明显对球犯规的意向,或者违反常规有可能导致伤病的犯规动作将导致犯规球员被驱逐出场。

如果说88~89赛季的反孤立单打规则是不利于公牛,那现在这条规则则是有利于公牛了。恶意犯规规则的出现,直接废了活塞坏孩子军团一半武功。让活塞那些脏手段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实施,也就是这个赛季,乔丹终于跨过了活塞。

2、特伦特塔克规则。由于1990年尼克斯VS公牛,比赛还剩0.1秒,塔克接队友马克-杰克逊发出的界外球转身投中三分,最终帮助尼克斯取胜,但赛后公牛队提出抗辩。

于是,NBA确立了如下规则:发球后球立即出界至少需要0.3秒;投篮时间至少需要0.3秒;球员在罚球中取得球权并叫暂停至少需要0.3秒;补篮至少需要0.1秒。

十二、1997~98赛季,建立合理冲撞区。规则规定在NBA的球场中,篮下以篮筐的中心为圆心,以4英尺(1.2米)为半径的半圆,此区域被称作合理冲撞区。站在圆弧线以内,只要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有身体接触,都可能会判防守犯规。在合理冲撞区内,在对方进攻时,防守球员如果垂直跳起来不会被吹罚犯规,不跳或移动身体后起跳造成身体接触就会被吹罚防守犯规。

篮框下面那个弧线,乔丹时代没有那弧线的。这个弧线之内就是合理冲撞区。

这个规则出现,让内线站在篮下造进攻球员进攻犯规变得十分困难,有利于外线突破上篮。同时,个人觉得这个规则是有利于奥尼尔的。90年代,在篮下造奥尼尔进攻犯规是防守这头不可一世的大鲨鱼的办法之一。而出现了合理冲撞区之后,造奥尼尔进攻犯规变得困难了。当然,外线摇摆人也可以冲进去造奥尼尔防守犯规,但毕竟够胆子冲撞奥尼尔的外线还是少数……这也是后来几年奥尼尔在禁区变得更加无法防守的原因之一。

十三、背身五秒规则。1999~2000赛季,源于马克杰克逊无休止的背打,联盟禁止背打超过5秒。

十四、限制以及禁止hand-checking。

1、1994~95赛季,联盟规定只能球员背筐时只能用前臂顶防,而不能用手。

2、1999~2000赛季,规定进攻球员和防守球员均不可侵犯对方已占据的位置,防守者不得以前臂,肩膀,屁股或者手改变或阻止进攻球员的进攻路径。以抓,拍击,搂抱等方式减缓或干扰进攻球员同样视为非法。

3、2004~05赛季,完全禁止hand-checking。

完全禁止hand-checking后,联盟下赛季的平均得分、平均命中率、抢断从上赛季的93.4分,43.9%命中,7.9次抢断变成了97.2分,44.7%命中,7.5次抢断。

有handchecking与没有的区别。

十五、联防与防守三秒。

2001~2002赛季,联盟允许联防,取消非法防守规则。并重新开始引入防守三秒规则。重型内线不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呆在禁区了。

其实联防和不允许防守三秒是相互制衡的。联防是为了加强防守外线突破,但由于有防守三秒的规则,禁区被放空,让球员突入被重型内线封盖的几率降低。但是,因为与其同时又禁止hand-checking,应该认为现在的规则对于突破能力强的外线的限制是比以前的时代变小的。也是因为如此,大量运动能力强的小个子球员出现,也就是现在的控卫盛世了。而对于内线,联防下的包夹让他们在内线狭小空间显得更加挣扎,也是内线攻击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十六、2006~07赛季,零容忍规则。NBA球员现时在场上要当一个乖宝宝了,因为若他们向裁判抱怨,则会被判技术犯规

十七、2009~10赛季,走两步规则。允许球员在接球后走两步。很多人用这个规则来黑詹姆斯,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詹姆斯早期的确是走步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持球突破时发生的。接球后允许走两步对詹姆斯或其他球员的有利程度是差不多的。

总结,其实在NBA发展过程中,规则的变化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像是防守三秒对内线的影响。第一次实行防守三秒规则,让大个子不能随意伫立在禁区,是1967年。带来的后果是除了摩西马龙这个异数外,70年代早期~80年代早期内线巨星的整体质量比60年代成长的张伯伦、拉塞尔、瑟蒙德、威利斯里德、天钩这一批要差一个档次。直到81年取消防守三秒,接着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以四大中锋为首的优质大个子喷涌。然后2001年再度实施防守三秒等有利于小个子突破的规则,便是现在的大个子内线凋零,控卫盛世。规则的威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