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阵法国梅萨表现了什么-对阵法国梅萨表现
梅杜萨之筏的表现意义
《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挣扎中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
浪漫主义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籍里柯,他的《梅杜萨之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而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中展出《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战。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画家在这个事件中似乎看到了与复辟年代中法国进步人士所经受的绝望心情相似之处。通过这幅画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梅杜萨之筏》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然而,画家却感到失望,因为展出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比在艺术上大。
泰奥多尔·籍里柯出生在法国里昂,15岁到巴黎学画,在古典主义老师的画室里,他对古典派不感兴趣而被人轰走,在对达维特和鲁本斯的崇拜中,逐渐成为法国浪漫派绘画的先驱,与稍后的德拉克洛瓦齐名,他自小就喜欢马,也画了大量马的题材作品,最后因坠马而,时年33岁,是一颗早殒的英才。
在美术史上,与以官方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注重个性,沉浸于幻想和夸张中,情绪激昂,喜用惊人事件作创作题材。《梅杜萨之筏》就是籍里柯用浪漫主义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
世界名画《梅杜萨之筏》
据说有一幅名叫《梅杜萨之筏》的世界名画,每位看过它的人都会被画中的人物所具有的求生渴望所震撼。
这幅画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画家梅里,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海难。
原来,在一次海难中,竟然有十几位船员被困在一个狭小的木筏上,在茫茫的大海上飘荡。
举目望去看不到任何希望,除了海水还是海水。他们不仅要忍受饥饿和酷热的考验,还要忍受没有淡水的折磨。
有一部分人甚至因为绝望而精神崩溃,这些人理所当然地被画家安排在了最阴暗的角落里。
画面中最惹眼的就是几个筋疲力尽的船员,用尽全身的力气托起了一位挥舞着红布条的伙伴。
画家把这部分放在了画面中最明亮的位置,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这些人内心深处对生存的渴望,激励着他们勇敢地面对这个挑战。
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存的渴望,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遇到险情的时候,自我激励的原动力,他们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激励自己,所以他们才能够存活下来。
精神支撑。
一叶扁舟,茫茫大海,没有淡水,这事情落到谁头上,都是绝望,都是一个无解的困局。
但总有那么几个意志坚强的人,仍在凭着生的信念,生的愿望,顽强地坚持着。
困于无边无际的大海,比困于杳无人烟的戈壁更让人绝望,前者的活动空间,犹如一间狭小的囚室。
无需责备那些因彻底绝望而内心崩溃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坚韧无比,那种无助无力,是不能感同身受的。
一场海难,一场灾难,大自然通过它们宣示威力,也同时考验人们的生存智慧与生存意志。
“梅杜萨沉船事件”描述了怎样的真实故事?
事隔160多年以后,“梅杜萨号”三桅战舰的残骸居然被找到了。1980年冬季,法国三艘机帆船带着精密的探测仪器从德罗什福尔出发,根据航海资料记载,来到“梅杜萨号”遇难地点北纬19°53′42″,西经19°20′34″,离毛里塔尼亚海岸50千米的地方寻找确切的证据。自1980年11月4日至1981年1月5日,他们在布朗海峡附近先后打捞起一大堆战舰的残骸,有老式的铁锚、铅制的甲板泄水孔,18世纪的铜船钉和青铜炮,还有不少砖块。
据当时脱险人员回忆,1816年6月30日夜晚,“梅杜萨号”舰船上的面包炉引起了火灾,船上的人把炉子给捣毁了。这些砖块如今终于重见天日,成了历史的见证人。此外还发现好多碗碟的碎片和沉甸甸的压舱石。在所有打捞上来的宝贝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一枚铜船钉,上面铭刻有FR(即Fozge德·罗什福尔铁匠铺),根据某些航海史学家记载,“梅杜萨号”是1810年在德·罗什福尔建造的,是一艘长50米的三桅战舰,航行平稳安全,航速又快,拿破仑曾一度想搭乘这艘舰船逃到美洲去。
历史上的某些时间,总不容人忘记的!1816年6月17日,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挂着白色信号旗,乘载着400多名官兵开往非洲的塞内加尔。船长肖马雷是一个昏庸无能的逃亡贵族,他对航海一窍不通,对其他水手的意见充耳不闻。他在船上瞎指挥,在途经西非海岸布朗海峡时不幸搁浅,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之后,人们只好弃船而逃。
这个昏庸的贵族船长带领高级军官乘救生船逃命,剩下的150名船员和军人只好紧急制作大木筏。当他们跳上木筏的时候,他们高兴得欢呼:“国王万岁!”可是,经过连续无望的颠簸、饥渴和酷暑的折磨,许多人开始说胡话,陷入虚幻。机械工程师觉得自己在意大利平原上旅行。一位军官说:“我给总督写了封信,马上就有人来救我们了。面包师却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了滚滚波涛中。有几个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掉亡的痛苦。不料,他们疯狂起来,砍断缆绳,叫大家一块完蛋。人们去阻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被扔进海里后,哀嚎求救。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但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苏醒后的当天夜里,又加入第二次。待前后三次平息后,筏子上尸体横布,筏子漫上海水,士兵们的伤口被咸水浸泡,惨叫不绝。
15位最后获救的人,在陆地上生活了多年,他们年年植树,据说是为纪念者,也据说是准备做木筏,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安全感。
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谴责。船上的两名幸存者——医生亨利·萨维恩和工程师亚历山大·克雷亚德不顾当局的禁令,详细记录了沉船的整个过程。不久,这些文字就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并得以公开出版。
德意志统一战争
德意志统一战争
强权就是战争,这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一条亘古未变的铁律。在19世纪中叶以前,处于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统一问题上长期进行着喋喋不休的争吵,但始终未能形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局面。可是,当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完成了"军事革命"这个新的军事强权在欧洲大陆出现之后,它就不再容忍为领土和统治权问题坐而论道了,继之而起的则是以"铁血"手段同那些企图维持德意志分裂状况的强权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武力争夺。其中主要的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1.普、奥、丹战争
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奥地利为夺取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而对丹麦进行的战争。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位于丹麦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基本上是日耳曼人,参加了德意志邦联;石勒苏益格北部以丹麦人为主,南部以日耳曼人为主,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按传统,这两个地区永不分离。正是由于地理和民族的原因,使这两个地区成了欧洲一些国家注视和争夺的重点。早在1848—1850年,普鲁士就为夺取这两个被丹麦占据的公国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结果由于英、法、俄、瑞(典)等列强的干预而遭致失败。
1863年11月,丹麦违反1850年和1852年伦敦议定书通过的新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王国。奥普两国要求废除宪法,并于1863年12月派军队2.2万人占领德意志联邦的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大公国。同时,普、奥两国开始准备对丹麦发动战争。
1864年1月16日,两国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恢复石勒苏益格的地位。丹麦拒绝最后通牒后,普、奥联军6万余人,在普鲁士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于2月1日越过石勒苏益格边界。英、法、俄拒绝支持丹麦的领土要求,于是丹麦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
2月6日,丹麦军队3.8万人,无力坚守石勒苏益格附近的丹讷沃克阵地,在德梅萨中将指挥下,经弗伦斯堡撤至迪伯尔附近的设防阵地。一部兵力撤向日德兰半岛北部,防守腓特烈西亚要塞。3月初,普、奥联军包围腓特烈西亚,4月18日一举攻占迪伯尔阵地。4月29日,丹麦军队放弃腓特烈西亚,退至阿尔斯和菲英诸岛。丹麦舰队3月17日在吕根岛附近击败普鲁士分舰队,5月9日在黑尔戈兰岛击败奥地利分舰队,但这些胜利都未能决定战争的胜负。4月25日,英、法、俄及交战各国代表在伦敦举行和谈。5月12日签订停战协定,有效期到6月26日止。但和平谈判毫无进展。
6月29日,普、奥联军恢复进攻,截至7月中旬占领了整个日德兰半岛。7月16日,再次签订停战协定;10月30日,在维也纳签订和平条约。根据和约规定,丹麦放弃了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领土要求。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精心策划下,普鲁士故意将荷尔斯泰因让给奥地利管辖。石勒苏格益归普鲁士管辖,以便制造预谋中的普奥摩擦。
2.普奥战争
也称"七周战争"。这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一场重要战争。
普、奥、丹战争结束后,俾斯麦立即准备对奥作战。他利用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国希望得到奥地利的支持而奥未予理睬结下的宿怨,稳住了俄国按兵不动;他向法皇拿破仑三世含糊其辞地暗示,战后将给法国以领土"补偿",换取了法国的中立;他还利用意大利日益高涨的反奥情绪,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奥地利。1866年6月8日,俾斯麦借口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问题,破坏了普、奥协议,便派兵侵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则在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上提出制裁普鲁士的动议并获通过。俾斯麦宣称邦联宪法已遭破坏,德意志邦联需要改组,并且提出了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改组草案。这便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6月17日,奥对普宣战,战争正式爆发。当时,普鲁士已有充分准备,能投入战争的兵力达63万;而奥地利所拥有的兵力只有30万,且6月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后,奥地利不得不将其中的8万兵力组成南方军团用于对付意大利。这样,在力量对比上普鲁士拥有明显优势。
战争开始后,普军在参谋长毛奇将军的统率下,兵分3路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发起进攻:王储腓特烈.威廉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比滕费尔德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即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是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
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由贝内德克将军率领,向前开进迎击普军。普军由于敌情不明和缺乏统一指挥,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贝内德克本来确有把握各个击破普军,但是其行动比普军还要迟缓,致使普鲁士各军团顺利通过山口。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2.4万人被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未能及时组织追击,奥军才幸免全军覆没。
萨多瓦会战后,奥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保卫维也纳。它将北方军团残部收集起来,另行编组1个多瑙河军团,并将从意大利调回的两个军编入该军团。此时,按毛奇将军的计划,普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迅速攻占维也纳,彻底摧毁奥地利的统治中心。但是,狡猾的俾斯麦却不想过份削弱奥地利,而且担心战争拖延过长有引起拿破仑三世武装干涉的危险。因此,他改变了毛奇的战略部署,指挥普军放弃攻击维也纳而转攻匈牙利。奥地利面对丧失匈牙利的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汉诺威、黑森、纳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等地,奥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随之瓦解。
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其中包括19个邦和3个自由市。
3.普法战争
这是普鲁士和法国两大霸权为削弱对方实力,提高和扩大自己在欧洲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争,同时也是普鲁士最终取得德意志统治权的决定性战争。这次战争的前因是在普奥战争前夕,俾斯麦为使法国保持中立曾对拿破仑三世暗示过割让领土,但后来俾斯麦只字不提此事,拿破仑三世因为受骗极为不满。普奥战争之后,双方的关系一天天紧张起来,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酝酿着一场大厮杀。特别是普鲁士,不仅为战争动员了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而且参谋长毛奇将军早已将作战计划拟制修改完毕。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俾斯麦终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为战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1870年2月,俾斯麦派人同西班牙临时政府秘谈,提议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西班牙当国王。这种事情当时在欧洲各国历史上本来是常有的,然而俾斯麦却另有企图。他企图通过这一计谋使普、西两国联合起来,从而造成法国腹背受敌的局面。拿破仑三世感到德国和西班牙亲近对自己大为不利,因此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扬言哪个国家的人到西班牙当国王,就同哪个国家开战。其实普王既不知道也不赞成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7月3日,西班牙"回声报"披露利奥波德出任西班牙王位的消息后,即受到普王的强烈反对,利奥波德本人也正式声明,他不去西班牙当国王。但拿破仑三世对此仍不放心,便命令驻普大使晋见普王,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拒绝给予这种保证,并将会见情况电告俾斯麦。俾斯麦在与毛奇和陆军大臣罗恩密谋后,改变原来的电文,使它带有对法国侮辱和挑衅的口气在报上发表。此事立即在法国引起震动。拿破仑三世恼羞成怒,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法军总司令是法皇拿破仑三世,总参谋长为勒布夫。他们企图先发制人,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意志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但实际上法军动员和集结缓慢,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为两个军团,分别由麦克马洪元帅和巴赞元帅率领。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毛奇。
普鲁士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地区或将其赶至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由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采用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齐全。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普军于8月4日转入进攻。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在8月4日至6日的维桑堡会战、沃尔特会战和斯比克伦会战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图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一圣普里瓦会战,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的部队,它向右实施一次大胆的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当时随军的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决战,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同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降书。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在色当会战中,法军共伤1.7万人,被俘10.3万人,其中包括39名将军。
色当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它是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其影响是巨大的。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继续向前推进。这一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迅速增长起来。9月4日,巴黎爆发了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王朝统治时代。因此,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转折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排除了,但俾斯麦却要侵占法国领土,这场战争对于普鲁士已成为赤裸裸的霸权侵略行动。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挂着"国防"招牌的法国临时政府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出卖人民武装力量。9月28日,被普军包围的斯特拉斯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1871年3月,普、法正式签订和约,法国割地赔款,并解除了正规军,至此,普法战争遂告结束。
在球场上如果对方使用摆大巴的阵型,应该如何突破?
整场比赛,冰岛半场密集防守,强压,长传冲挂,等待反击机会。阿根廷中路渗透力弱,梅西后撤向前插时经常撞人墙,整场比赛绝对机会不多。这让边肖想起了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阿根廷和英国的比赛。以埃里克森为首的英格兰队以金童欧文做出的1: 0点球领先,然后搭起大巴,让阿根廷乱炸,但英格兰无法防守,然后乘机反击。最终阿根廷人未能突破英格兰的大门,最终小组赛一胜一平一负未能晋级。当时阿根廷有巴蒂斯图塔、克雷斯波这样的顶级中锋,但是面对对手的铁桶防守,他们无能为力。然而阿根廷似乎在本届世界杯上遇到了这个世界性的问题。2002年的困境是否再次降临到这支阿根廷队身上?面对铁桶密集防守,进攻主导的球队只能无奈吗?其实不然,边肖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如何打破铁桶。如何破解防守大巴?下面是秘籍。拿走收藏强大的中心制高点铁桶阵对付中路的地面传导渗透非常实用,
有制高点的中锋无疑能在进攻端给予球队强大的支撑。抢分的时候,敲回去或者直接进攻门都可以给对手制造麻烦。如果球队控球优势,难以突入地面,不如换个强势中锋,换个打法,挂在他身后,找个高点。下部穿不过上部。地空联合进攻绝对比一味地捡中间滚,穿透力强,找空炮强。阿根廷对冰岛的点球是用梅西的高传球找到梅萨,梅萨绊了一下,把球插进禁区得到了球。可惜梅西罚失点球。当然梅萨不是高点,因为阿根廷本身就缺乏这样的高点。球队围绕梅西打造,注定要放弃中锋这个岗位,这也是阿根廷现在面临的问题。难道我们不该想念巴蒂和克雷斯波吗?放公交是非常常见的防守战术。为了尽量压缩空间,不被进攻方利用,防守方会把防线退得很深。
放大巴其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来源于穆里尼奥。由于密集防守导致整个中路空间狭窄,用大巴面对球队往往很难进球。战术板:谁在设置大巴?怎么破解?在很多人眼里,搭公交是一种非常消极的竞争策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搭公交。像瓜迪奥拉、温格、博斯克这样的教练喜欢通过控球来赢得比赛,而很多教练则想通过摆渡来主宰场上的空间。数据显示,75%左右的足球进球是在禁区内打进的,这意味着防守方要尽最大努力阻止进攻方球员在禁区内拿到球。要做到这一点,防守方需要让进攻方尽量把球拿到边上,但不能让他们轻易把球传到中间。
像克洛普和瓜迪奥拉这样的教练会使用高位推搡的战术,以保护他们的对手免受自己进球的影响。而使用大巴战术的教练会在球场关键区域囤积重兵压制对手。谁在设置公共汽车?在一个赛季中,几乎每个球队都会牺牲掉在某个时刻放大巴的战术。当对手疯狂反击,试图在最后时刻扳平比分时,你可能需要主动收缩,坚守禁区。当然,有些团队会从一开始就收紧围栏。对于客场作战的球队,如果认为对手会达到球的规则,往往会采取放大巴的战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