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奥运会转播费有多少钱-08奥运会转播费有多少钱啊
国际奥委会对电视转播等的权利和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具体的分配方案又如何?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2008-08-09 22:36 内容提要:电视介入奥运会转播,给奥运会送来了宝贵的发展资金,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力,催生了奥运市场。电视台与奥林匹克运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中间矛 盾不断,但最后共同利益让它们紧紧地靠在了一起。1948年BBC向组委会支付了1000几尼的费用,开始了付费拍摄奥运会比赛的历史。1958年国际奥 委会将电视版权写进《奥林匹克宪章》,明确界定奥运会体育比赛为娱乐内容。之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在购买转播权上展开了商业角逐,推动了转播费的上涨。 1984年,尤伯罗斯对23届奥运会进行商业化运作,大幅提高了电视转播费,让国际奥委会走出了破产的阴影。1995年后,国际奥委会实施长期的电视版权 销售战略,不断开发美国之外的市场,奥运会转播费变成了天文数字。
现代奥运会曾经是理想主义的果实,人文主 义创始人想通过体育竞技,来展示自我,传递友谊,提升人类的生存价值。然而再理想的东西也离不开经济基础,当奥运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巨大的财政危机后, 奥运会被迫向商业妥协。电视介入奥运会转播,最初的动力来源于人类想超越时空传播体育比赛的渴望。但电视的商业价值很快成为奥运会组织者的兴奋点,他们通 过激烈的谈判,将经济危机转向电视台。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和妥协,今天电视不仅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力,催生了奥运市场,同时电视也给奥运会送来大把的钞票, 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最实在的支持。从最早的免费转播,到今天神话般的转播费,电视台与奥林匹克运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中间矛盾不断,但最后共同利益 让它们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一、 电视幼年时代,奥运会没把电视当回事。
1896年现代奥运会诞 生,1936年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首创电视广播,从时间上看,电视的出现比现代奥运会晚了40年。但是电视在普及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 用。然而在电视的幼年时代,电视图像模糊不清,因此国际奥委会没把电视当回事。
电视在幼年的时候,虽然没有走到奥运舞台的中心, 但是人们渴望超越时空传播体育比赛的愿望却早已产生。传统的体育比赛受场地的限制,观看的人数十分有限,这当然和奥运会创始人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为了客 观记录比赛过程,也为了给裁判的主观判断提供事后的验证,奥运会在很早就考虑利用客观的电子设备来加工体育比赛。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组委会尝试使用 双镜头照相机进行终点摄影。除此之外还非正式地使用了电动计时器、设置了大屏幕计分牌、安装了自动打印机网络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尝试使用,使国际奥委 会看到了超越现场观看奥运会的前景。
图像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用图像记录现场比赛,既让不能到现场的观众欣赏到精彩的比赛,又能 在事后再现比赛盛况,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因此,到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组委会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closed circuit telecast),让市中心的一些商店(inner-city taverns)看到了比赛的转播。不过当时电视技术还处于萌芽状态,组委会主要是使用**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这次转播是图像首次在奥运会上崭露头角。
二战结束后,1948年的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战后英国电视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BBC已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次奥运 会上,[1] BBC向组委会提供了1000几尼的费用,作为拍摄奥运会报道的代价。在整个比赛期间,BBC共播出了64小时的奥运节目,伦敦周围50英里范围内,约 50万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由于当时BBC还非常弱小,属于赤贫(desperate poverty)阶层,因此组委会显示了自己的绅士风度,没有将1000几尼支票兑现。1000几尼对组委会来说,确实是用处不大,但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低 估,
它是电视转播费的萌芽,是国际奥委会开辟新的资金渠道的最初努力。
总的来说,在电视出现的早期,因战争的原因电视发展不快,因此电视对奥运会的影响力也不够,此时组委会对电视转播权的认识还相当模糊,没有一个完整的向电视台推销体育比赛的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视机构甚至不需要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许可,就可以免费地享用比赛资源。
二、1950年代,国际奥委会盯上了电视。
二战后,国际奥委会陷入经费困难,经费开支超过主要由会员费构成的财政收入的1倍。无奈中的国际奥委会打起了举办国门票的主意,决定从门票收入中扣款 3%,以缓解困难。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战后第一届奥运会,靠门票收入,不仅满足了举办奥运会所需的全部开支,而且给举办国带来约35万美元的收入。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运会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奥委会及承办奥运的组委会的花费越来越多。到1950年国际奥委会几乎到了破产 的边缘。此时国际奥委会再次研究奥运会主办国组委会所获收入的分配原则,但他们还是没有注意上电视,或者也许有人注意上了,却没有拿出成熟的方案向电视台 要钱。而电视台最初也是把体育报道作为普通报道来经营,后来体育报道产生的效果,让电视台逐渐看到了体育报道的电视价值,并对体育报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制定了新的财务计划,其直接的动机就是要电视台放血。1956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出售电视转播 权,但方案刚一出台就遭到了美国三大广播网的强烈抗议,美国人认为奥运比赛是新闻而不是娱乐,电视台没有义务掏钱报道奥运会。好在美国几家小公司给了组委 会一点面子,在三大电视网的吵闹声中,他们掏出了一笔象征性的“转播费”。本次奥运会转播权销售虽然受挫,但却是体育比赛由“新闻”转向“娱乐”的分水 岭。
1958年,处在经济困境中的国际奥委会终于将奥运会的电视版权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宪章第49条明确地划分了体育与娱 乐的界限。奥运会现场直播是娱乐内容,国际奥委会是其转播权的唯一拥有者,由承办国组委会负责销售,所得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第49条还对电视台播报 奥运新闻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无论私人电视台还是电视网都可以播报奥运新闻,但是直接引用奥运会的现场内容不得超过3分钟。电视台或**可以在24小时内插 播奥运会内容3段,每段3分钟,段与段之间至少还要相隔4小时。如果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越过了宪章规定的界限,就变成了“娱乐”,需要另外交费。
面对国际奥委会对电视转播费的信念,美国人的态度动摇了。到1960年,美国各大广播公司就在购买转播权上展开了商业角逐。自此,在美国媒体的推动下。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价格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翻。
三、1960—1984年,电视付费培育了奥运转播市场。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能够茁壮成长,最主要得益于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竞争。美国是一个商业发达的社会,电视属于私人所有,因此很少有政治干预,市场竞争非常激 烈。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NBC和CBS为了能够击败对手,都把奥运会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一家电视网一旦获得了奥运会的转播权,就能吸引大量的观 众,赢得巨额广告费,并且能够提升自己的品牌,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正是激烈的竞争,让美国三大电视网在角逐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时,出手特别大 方。正是美国人的“慷慨”,使各届组委会都把美国电视网作为主要目标来考虑。直到今天,奥运会电视转播费主要还是来源于美国电视网的“贡献”。
CBS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转播权的买主。1958年CBS花了5万美元买下了当年冬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1960年,它又花了39.4万美 元买下了罗马夏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到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奥运会美国电视转播费翻了近4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电视网对转播奥运会的兴趣越来 越大,投资越来越多,争夺越来越激烈。在其后各届奥运会中,也几乎是美国电视网在唱独角戏,奥运会电视转播费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在美国地区转播的收入。
奥运会在美国的电视转播费收入(一)(1960—1980) 举办时间 举办 地点 中标电视台 价格(万美元)
1960 罗马 CBS 39.4
1964 东京 NBC 150
1968 墨西哥 ABC 455
1972 慕尼黑 ABC 1350
1976 蒙特利尔 ABC 2500
1980 莫斯科 NBC 8500
需要指出的是,在慕尼黑奥运会之前,各届奥运会的电视转播费全部归组委会所有。到了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与ABC签订了1350万美元的转播合同,这次 国际奥委会坐不住了,第一次向组委会提出分成。而组委会却智慧地将合同费用一分为二:750万美元是购买转播权的费用,而其余600万美元为技术服务费, 国际奥委会只能参与转播费的分成,而技术费全部由组委会支配。最终国际奥委会拿到了三分之一的转播费,拿回的钱国际奥委会再把它分成三块:自己得三分之 一,各参赛国奥委会得三分之一,各国际单项联合会得三分之一。
在世界其它地区,因为经济发展不好,奥运会转播一直处于免费或支付象征性费用状态。从1960年罗马奥运会开始,欧洲18国介入奥运会的实况转播,但在转播费上却没给组委会多少好处。
在1976年之前,举办奥运会一直是政府行为,由于规模巨大,很多国家不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严重,有的国家甚至因举办奥运会而负债累累。虽然电视转播 费增长很快,但仍然堵不住资金缺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21届奥运会,耗资90亿元,直到1992年加拿大人才还清了这笔钱。有人讽刺说,加拿大为了 15天的奥运会,增加了纳税人20年的负担。
四、1984年后,商业化运作大幅提高了转播费
举办奥运会的 巨大开支,严重影响了人们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到1980年,国际奥委会公共基金只剩下24万美元,再加上1976年奥运会出现10万美元的赤字, 国际奥委会已形同破产。1980年,商人出生的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对奥运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交给旅游业界出身的尤 伯罗斯去办。尤伯罗斯借助商业化运作,使23届奥运会大获成功,最终赢利2.15亿美元。尤伯罗斯商业化运作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大幅提高电视转播费, 让电视转播费再一次救了奥运会。正是凭借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国际奥委会也终于从破产边缘一跃成为极富阶层。
奥运会在美国的电视转播费收入(二)(1984—1996)
举办时间 举办 地点 中标电视台 价格(万美元)
1984 洛杉矶 ABC 22500
1988 汉城 NBC 30900
1992 巴塞罗那 NBC 40100
1996 亚特兰大 NBC 45000
1984年奥运会,ABC以2.25亿美元夺得美国的转播权,这个价格是1976年美国转播权价格的10倍,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3倍。在 1984年奥运会前,奥运筹备资金95%来自转播权,之后大约为50%,比例虽然下降,但金额却越来越惊人。现在举办奥运会,稳住了转播费,就可获得 50%的资金来源。经过84年奥运会后,现代奥运会已经开始与顾拜旦理想的状态决裂,正式踏上了商业化道路。
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转 播权销售和奥林匹克赞助计划(TOP,The Olympic Program)的成功,使美国国家奥委会感到心理不平衡,他们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发展美国体育事业,没拿政府一分钱,结果反而使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占了 便宜。于是他们提出,今后奥运会电视转播合同签定后,美国国家奥委会应该从美国电视台支付的转播费中提取10%,作为美国体育发展基金。美国人的要求让国 际奥委会官员们争论不休,但美国奥委会和美国电视台在奥运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最终让国际奥委会满足了美国人的欲望。1986年美国奥委会从冬奥会的转播 权收入中分到了500万美元,1988年它又从汉城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中分到3000万美元。
1984年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还在 美国之外的其它地区获得了突破。欧洲广播联盟是一家非商业性电视机构,由31家转播机构组合而成,依靠政府支持生存。然而洛杉矶组委会硬是让它掏了 1920万美元购买电视转播权,从而成为当时爆炸性新闻。合同签订后,组委会感到价格太低,于是他们又和意大利第五频道接触,希望以850万美元的价格卖 出奥运会在意大利的转播权。后因担心协议生效会破坏西欧大陆奥运转播的统一性,进而招致有些国家的抗议而停止。
洛杉矶奥运会电视 转播权销售成功,给汉城奥运会组委会带来了信心,他们期望再从美国电视网的头上筹资5个亿。然而,从1985年开始美国电视体育市场滑坡,三大电视网体育 转播全部亏损。市场的萧条影响了美国电视网对奥运会的兴趣,这无疑给韩国人当头一棒。痛苦的韩国政府炒掉了组委会的负责人,并通过给美国电视网提供优质服 务来刺激它们的购买热情。组委会说服各单项联合会,按美国电视网转播的需要来安排比赛时间。经过谈判,最后NBC终于以3.09亿美元买下了转播权。巨额 的转播费使各国看到了举办奥运会有利可图,因此汉城奥运会后,申办奥运会的城市一下增加到了13个。
在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下,1988年奥运会转播权的分配方式也作了调整:20%留给组委会,用以给转播提供技术保证;剩下的三分之二交给国际奥委会,然后再按惯例平均分成三 份,用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此后围绕奥运会转播费的分配问题,国际奥委会、组委会、各国奥委会和各单项联合会一直争论不休,谁都想在资金分成中多得一杯 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实行了多层次的电视营销结构,各国主要的广播公司在购买了奥运会在相关国家的转播权后,可以许可本 国有线电视公司和卫星广播公司使用,从而使奥运会的传播范围更大,影响更广,同时也为未来转播权概念的丰富提供了实验的机会。经过不懈的商业运作,奥运会 的电视收入一届比一届丰厚。
[2]奥运会组委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表(1984—1996) 奥运举办地 洛杉矶 汉城 巴塞罗那 亚特兰大转播权收入 (亿美元) 3.6 4.01 6.4 7
客观地说,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体育天上就是优质的电视资源,能够吸引观众,并为电视台带来巨额的广告回报。二是美国三大电视网对转播权展开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没有美国电视网的支持,现代奥运会不可能获得今天的辉煌。
五、1996年后,转播权销售进入全面营销阶段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基本上都是“零售”,一届一届地与电视台谈判。对1996年后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加大了对转播权销售的干预 力度,并相应地弱化了各国组委会的权力。为了避免市场波动,减少奥运会的风险,给主办者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1995年,国际奥委会实施长期的电视版权销 售战略,6月以后,国际奥委会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国家级电视机构签署协议,将1996年到2008年之间的奥运会 转播权集中卖了出去,净得51亿美元的电视转播合同。
对1996年之后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更加注重对美国之外的市场的开发,但 美国电视网仍然是国际奥委会想吃的肥肉。1996年8月5日,国际奥委会做了一笔巨大的期货交易,他们分别以7.05亿美元和5.45亿美元,将2000 年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卖给了NBC。同时,还以7.93亿美元、6.13亿美元和8.94亿美元,将2004年、 2006年和2008年夏、冬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批发给了NBC。为此,NBC帐上就有35.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流入了国际奥委会的钱袋。
在随后的奥运会筹备期间,组委会除了享用国际奥委会集中销售得到的资金外,还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开发转播权市场。进入世纪交替后,全球经济增长加快,世界 上很多国家都步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各国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观看奥运会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组委 会转播权合同不断增多,这是以往奥运会转播权销售所比不了的。
举办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组委会从电视转播权中获利13.2亿美 元。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组委会也从电视转播中收益达11亿美元。[3] 据雅典奥组委官方网站报道,与国际奥委会签约,转播奥运会的全球电视机构有12家。它们是日本株式会社、加拿大广播公司、新西兰电视台、中华台北电视集 团、超级体育国际电视公司、电讯电视集团公司、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亚太广播联盟、拉美电视组织、加勒比广播联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欧洲广播 联盟(EBU)。从购买雅典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费用支出来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欧洲广播联盟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日本株式会社排名第三,加拿大广播公 司名列第四。而北京奥运会还没有举办,但电视转播权已卖出了17亿多。
目前,国际奥委会正在出售2010年冬奥会与2012年夏奥会的电视转播权,他们首战选择了美国,并且获得了成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老板通用电气公司,出价22.01亿美元中标。随后,国际奥委会又转到欧洲市场,对欧洲市场的前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充满了信心。
今天,电视转播费虽然已经变成了天文数字,但电视机构仍然竞相获取。电视机构的热情使电视转播权成了国际奥委会的支柱产业,现代的奥运会可以说是电视和体育比赛完美结合的产物。
08奥运会究竟能给中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奥运会意味着的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释放这种经济发展的机遇的来到。 在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的经济发展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中国的,而这种注意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具体的和可见的,我们知道在奥运会的10个赞助商中有7个是来自美国的,而在其它的一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和赞助商中,他们更加看好这个有着13亿认可的巨大市场的国度,这个机会是他们所求之不得的。 按照我们的绿色奥运的运作,我们将会对北京的环保投入巨资对环境保护进行改善,而作为绿色产业的需求和照这个产业的觊觎多时的国外企业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花钱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和消化国外现金环保技术的极好机会。而且在用于环保的利用世界银行的过激银行的过激竞争性招标方式中采购的锅炉和附属设备中的价格将会比市场的平均价格低30%。 其时,是我们在上届奥运会中我们的一些小企业其实已经尝到了这个甜头,其中在永康的一家生产望远镜的企业,去年5月份,他们所生产的望远镜就向澳大利亚出口了6万多架,而为了得到这种出口资格,早在一年前,他们就通过国外的出口商将200多架望远镜赠送给了澳大利亚的网球赛,从而为奥运会期间的与澳大利亚人的合作埋下了伏笔。而另外的一家生产国旗、奥运会会旗和吉祥物的企业则是海宁的一家经编企业。这两家企业都是来自浙江。 而相对来说我们的媒体媒体产业在面对国外企业公司纷纷看好的情形下,如何来把这个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赢利市场开发,将会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和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的丰厚的经济利益,会使得国外客商蜂拥而至,按照现代的商业理念和经济规律运作将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理念,而且会让我们从那些没有美元的领域发倔出巨大的市场利润来。 同时,也是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将会是不可低估的。作为体育盛会它和体育相关产业的关系是紧密的,但是它所涉及的产业就不仅仅是和体育产业相关的产业,而是会对整体经济发展都要产生作用,而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百年一遇的机会。 我们的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位次和实力,和一些国外的知名企业相比差距巨大,如何缩小和弥补这种差距要创造和等待一个时机,现在这个机会来了,奥运会巨大的商机中我们国内的企业能够拥有多少,或是可以利用奥运会来使得企业获得成功,这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演练的巨大市场。据到目前为止赞助中国奥运会兵团的企业主要是上海的通用汽车公司、浙江农夫山泉、李宁体育公司等几家,今后会有多少企业投身奥运会的主办,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之后组委会将选择10家合作伙伴和10到15家赞助商,这是直接和奥运会联系的企业公司,而仅仅用于交通的北京交通基建的投资就有900亿元,这些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商业和经济利润也是相当客观的,所感叹的是我们的国内企业,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力来得到这样的项目。但是,我们的企业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坐视不动就会是把放到自己家门前的机会真正拱手相送了。 当然每个国家争取奥运会的举办权都有明确的目的,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他们是要告诉世界汉城已经是个相当现代化的大都会,它可以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汉城的经济发展实力和他们的成就;而在去年的悉尼,澳大利亚人则是希望人们再熟悉一次悉尼,让他们的梦想--把这个濒海的城市发展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中心。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我们所想到的内容很多,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它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会比现在还要高,以北京为例,这个城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保持在8%,有了奥运会的这个巨大的奥运经济的推进器,它的经济发展的势头一定会高于现在的这个速度。而对于、建筑、交通、环保、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作为建筑产业一项,它就可以带动几十项相关的产业。 历数奥运会给一些地区和国家所带来的变化已经让人民感到奥运会的举办和举办之后的经济回报就会是一个时期的影响力,甚至会更长。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收益都会对北京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不言自明,但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不是简单的,现在我们的思考方式要有一个转变,在我们除了兴高采烈的激动和欢呼之后,我们要冷静底坐下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成功举办这是第一位的,商机的给予和利用好"奥运经济"的品牌,则是和举办一届最伟大的奥运会的宗旨一致的。而确保高质量的工程和高标准的设计,体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蓄积的精神风采和经济发展的实力,展现给世界一个新的形像,将会与奥运会本身一样留给中国巨大的体育和文化遗产。 有一个普遍的说法,一个品牌的知名度是和它所投入的资金成正比的,一般来说投入1亿美元,品排的知名度提高1%,而对奥运会会的赞助投入同样的1亿美元,则可以提高3%。在2000年的27届奥运会会上对奥运会会的赞助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中美国IBM与日本三星的竞争是比较明显的。而对于一些外国公司来说在一个全新的国度,面对如此至多的潜在的消费人口,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是奥运会之外的另外一个同样激烈的竞争。对于在我们自己家门前的这些机会我们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不能让经济发展的机遇擦身而过,从我们的身边滑过或是遛走之后也不知所以然。 相信奥运会给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机遇将会是最为直接的,同时在未来的7年中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会涌现出一批得益于奥运会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求采纳
2008奥运会中国盈利多少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经过调整,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如下: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
除奥运会本身的市场开发收益外,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中的约50%由国际奥委会拨给,1/10来自门票和纪念品收入,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约2亿至3亿美元。
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申办成功后的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举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为协办城市。香港承办马术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赛事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集力、增强社会的整合能力、改善社会风气、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加速社会发展进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组委收入达到205亿元,较预算增加8亿元,支出将达到193.43亿元,较预算略有增加,收支结余将超过10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促进北京的社会经济将向更加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迈进。奥运会带动通过调整和优化房地产投资与建设结构,增加面向工薪阶层的房屋供应量,使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并拉动了经济增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北京的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00公里,建成新城区与城市中心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26条快速联络线,新建北京到奥运协办城市天津的双向8车道高速路和时速300公里的城际铁路投入运行,使北京形成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国日益自信,大国心态和风范亦得到塑造和锤炼。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的百年梦想,使中国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进步。北京奥运会后的中国,更加致力于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资料:
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带来多少财富?
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申办成功后的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
奥运会直接盈利项目
1、电视转播权的收入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收入是迄今为止奥林匹克运动最大的一笔单项收入来源。
1958年《奥林匹克宪章》新增加电视版权收入分配的新条款。宪章第49款写道:“经国际奥委会批准,该权力由组委会出售,并依照国际奥委会的指示对收入进行分配。”2002年以前,国际奥委会将电视版权收入的60%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其余的40%由国家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三家分配。
据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的数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的收入达到14.82亿美元,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达到16.97亿美元。
2、TOP赞助商收入
TOP计划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运计划,它把国际奥委会、各国奥委会联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招标单位,在国际范围内选择各行业最著名的大公司为正式赞助商。“奥林匹克计划”的收入一半左右归奥运会组委会,另外一半给各国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TOP计划以4年为一个周期。
奥运赞助商分为三种类型,其中“TOP赞助商”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所有与奥运相关的标志,并独享奥运五环的使用权,而“当届奥运赞助商”则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除奥运五环之外的所有当届奥运相关的标志;此外,各国“国家奥运赞助商”只可在各自国家范围内使用各国自己的奥运标志。TOP计划中规定,各行业的TOP赞助商只能有一个,不能重复;凡是TOP赞助商,皆享有奥运转播时段中的广告优先购买权。
国际奥委会2001—2004年TOP计划,共有11家全球赞助商,其中9家(可口可乐、柯达、松下、斯伦贝谢神码、恒康、三星、维萨、斯沃琪、通用)将续约北京奥运会,2004年,联想成为奥运全球TOP赞助商。
3、国际奥委会特许经营权收入
奥林匹克特许经营权是特许经营人透过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签署特许经营合同,并向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而取得在其商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权利。特许权使用费一般按特许经营商品销售收入的固定比例计算。也就是商家向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发放给商家营销许可证,准许其在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的标识。获得该证的商家需将其产品10%-15%的营销额上交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奥林匹克的特许经营人只能在被许可类别的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但不能使其公司直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联系。也正因为此,选择特许经营人的要求一般要低于选择赞助商的要求。
按照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奥运会组委会许可证由奥组委发放给商家,准许其在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的证明文件。获得该证的商家需将其产品10%—15%的营销额上交奥运会组委会。其中,国际奥委会提取毛收入现金价值的7.5%和实物商品和服务价值的5%,奥运会组委会留92.5%和95%。许可证主要用于纪念品领域,如钥匙链、装饰品、汗衫、遮阳帽等。
4、国际奥委会供货商
国际奥委会供货商是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提供各种物资和服务的赞助商,以此来满足奥运会所需各种物资和服务的需要。主要在航空、公路交通和电信领域,旨在一些重要的服务与产品领域寻求对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支持。其参加者获得的营销权和机会要少于赞助商。国际奥委会的供货商有奔驰、汉莎、兄弟、美津农等公司,分别提供汽车、航空、打印、服装等方面的服务。
5、奥运会的门票销售
奥运会门票是主办奥运会重要的收入之一。但在奥运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门票一般由组委会的销售公司负责,多以预售为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