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奥运男篮决赛谁赢了

俄罗斯篮球奥运会夺冠-俄罗斯男篮北京奥运会

2012奥运男篮决赛,美国队赢了。

2012年8月12日,伦敦奥运会迎来最后一个比赛日,在卫冕冠军美国男篮“梦十队”与西班牙队的巅峰对决中,美国队凭借着15个三分球,以及第四节的出色发挥,以107比100获胜,第14次摘得奥运会男篮金牌。

美国男篮此前曾17次进入奥运会,13次夺冠。西班牙11次进入奥运会,最好的成绩是两次亚军。美国对西班牙保持10连胜,包括北京奥运会决赛中以118比107击败对手夺冠。在本届比赛中,美国队已经七连胜,西班牙则有两次失败经历。

比赛开始后,美国队率先由钱德勒篮下接队友妙传,突破上篮得到2分。不过西班牙队也不甘示弱,由纳瓦罗投中三分并罚中一球。此后,美国队投中三分,而纳瓦罗也连中两个三分球,帮助西班牙队领先美国。不过,美国队在4分钟后投中送三个三分球,打出一波10比2的小高潮,比分上逐渐领先,第一节美国队35比27领先。

第二节西班牙开始就打出一波12比2的攻势,将比分反超美国。此后双方进入拉锯战,西班牙队犯规增多,美国队靠罚球将比分超出。因为裁判判罚多为有利于美国队,现场观众嘘声四起。面对西班牙顽强反击,美国队加强防守和拼抢,但犯规也随之增多,西班牙队在上半场结束时将总比分追成58比59。上半时,西班牙队的纳瓦罗得分最高,摘下19分,其队友费尔南德斯得到12分。美国队杜兰特17分,其他选手没有到两位数。

第三节美国队对西班牙队的顽强防守缺乏办法,只能依靠外围的三分来打开局面,但其三分球命中率下降,导致数投不中。而西班牙队的进攻比较有穿透性,加索尔得到队友的妙传后,扣篮得手,帮助西班牙队65比64反超比分。此后,科比出手得到5分,美国队重新领先。加索尔和杜兰特此后为两队连连得分,该节结束时美国队以83比82的微弱优势领先。

第四节美国队上来先声夺人,保罗得到5分,将比分差距扩大到6分。美国队加强防守和对抗,试图能阻止西班牙队的得分。此前西班牙队只有一场比赛单场超过82分,即对中国队的97分。比赛剩下6分25秒时,杜兰特再次投中一个三分球,美国队以8分领先,掌握的主动权。美国队此后放慢比赛节奏,扩大了领先优势,比赛还剩下37秒的时候,领先9分的他们已经提前在场上欢庆胜利。

最终,美国队以107比100击败西班牙,夺下他们的第14枚奥运会男篮金牌。西班牙队再次获得一枚银牌,而俄罗斯队击败阿根廷队后,夺取奥运会铜牌。

本场比赛,美国队得分最高的是杜兰特,他得到了全场最高的30分,其队友詹姆斯得到19分,科比得到17分。西班牙队加索尔得到了24分,纳瓦罗贡献21分,小加索尔也有17分入账。美国队三分球全场37投15中,成为制胜的关键。其他数据方面,美国队与西班牙队队旗鼓相当。

历届奥运会金牌榜

历届奥运会金牌榜如下:

1、2020年东京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美国队(金牌39,银牌41,铜牌33)、第二名中国队、第三名日本队。

2、2016年里约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美国队(金牌46,银牌37,铜牌38)、第二名英国队、第三名中国队。

3、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美国队(金牌46,银牌29,铜牌29)、第二名中国队、第三名英国队。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中国队(金牌51,银牌21,铜牌28)、第二名美国队、第三名俄罗斯。

5、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美国队(金牌35,银牌39,铜牌29)、第二名中国队、第三名俄罗斯。

奥运会简介:

奥林匹克运动会,通常称为奥运会(Olympic Game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定期举办,每四年一次。奥运会旨在促进和平、友谊和体育精神,并通过各项体育比赛展示运动员的才能和毅力。

奥运会起源: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奥林匹亚城,据信始于公元前776年。当时的奥运会是为了纪念宙斯而举行的宗教庆典,人们在这里通过体育竞技来祭祀和崇拜众神。

现代奥运会的诞生: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他在1894年组织了一场国际体育会议,提出恢复奥运会的想法,并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成功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每届奥运会都由一个城市承办,该城市经过申办和评选程序获得主办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都曾承办过奥运会,例如洛杉矶、巴黎、北京等。举办奥运会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奥运会包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每个奥运会都设有多个比赛项目。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涵盖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众多体育项目,而冬季奥运会则涵盖了滑雪、滑冰、冰球等冬季运动项目。

奥运会的价值和意义:

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全球团结、友谊和和平的象征。奥运会通过体育竞技将各国人民聚集在一起,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友好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