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新闻专题策划方案-伦敦奥运会新闻专题策划
以前春晚主持人都有谁董卿朱军周涛还有谁
除了董卿、朱军、周涛外,还有赵忠祥、倪萍、李咏、姜昆、张泽群。
春晚主持人有以下:
1、1984年:赵忠祥、卢静、黄阿原、姜昆、姜黎黎、陈思思主持。(1984年起,赵忠祥先后12次主持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
2、1986年:赵忠祥、王刚、姜昆、刘晓庆、方舒、顾永菲。
3、1988年:孙道临、姜昆、王刚、侯耀文。
4、1989年:姜昆、阚丽君、李默然、赵忠祥。
5、1991年:赵忠祥、倪萍、张洪民、李瑞英。
6、1992年:赵忠祥、杨澜、倪萍。
7、1993年:赵忠祥、杨澜、倪萍。
8、1994年:倪萍、程前。
9、1995年:许戈辉、赵忠祥、倪萍。
10、1996年:赵忠祥、倪萍、程前、袁鸣。
11、1997年:朱军、倪萍、周涛、亚宁、程前(从1997年开始连续21次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新闻的历史沿革
1992年10月1日,CCTV-4正式开播,当日20点30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国新闻》前身)播出第1期,共10分钟。首播之后,又分别在22点、24点和次日8点30分安排重播。
1992年10月3日起,《中国新闻》又在CCTV-2(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20点30分安排重播,后调整至20点重播。 《中国新闻》在CCTV-2的重播一直延续到2003年5月新闻频道开播前。
1992年12月18日,《中国新闻》播发《李光耀说:英国在香港搞民主是阴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就香港问题答记者问》,次日时任广电部部长艾知生表扬了这一编排,说利用外国政治家的观点为外交斗争服务很有力,要继续坚持下去。有关领导说: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一是《东方时空》的创建,二是《中国新闻》的崛起。
1993年5月17日,《中国新闻》第1次改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改名为《新闻》,节目由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除通过CCTV-2和CCTV-4播出之外,还通过卫星向北美地区传送。
1993年12月1日,《中国新闻》第2次改版,节目由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同时在CCTV-4的播出时间调整为20点30分(首播)、23点10分和0点(重播)。在增加信息量的基础上,注重服务性,增加了中国及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
1994年5月1日,《中国新闻》第3次改版,节目由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正式启用现栏目名。台领导提出了“汇天下之精华”的编辑方针,把栏目办成海内外要闻荟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1994年10月7日,《中国新闻》粤语版——《粤语新闻》创办,每天21点30分播出,每次20分钟。
1995年5月,《中国新闻》开始采用现场直播方式,实行每天8次滚动播出。
1995年9月4-15日,《中国新闻》参与联合国第4次世界妇女大会报道 ,并首次增加午间和傍晚新闻时段。
1995年9月27日,《中国新闻》通过台湾无线台(TVBS)在其新闻中直播5分钟新闻。
1996年5月1日中午12点,《中国新闻午间报道》创办,时长20分钟,15点重播。北京时间中午12点是北美(西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开办此新闻的目的主要是为方便北美地区观众收看。
1996年8月5日,另外一档《粤语新闻》创办,每天18点30分-18点50分直播20分钟,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曾一度转播该档新闻。
1997年1月1日,《中国新闻》再次改换片头。
1997年7月28日,《中国新闻早间报道》开办,北京时间8点-8点15分直播,使国际重要事件的报道比午间提前了4个小时。北京时间早8点是北美(东部)晚间黄金收视时间。
1998年1月26日,《中国新闻15’》开播,北京时间10点-10点15分直播。同日,每天12点45分的重播《粤语新闻》改为首播。
1998年6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改换新片头。还增加了《中国新闻财经报道》和《中国新闻文化报道》。
1999年9月23日,《中国新闻》开设台湾“9·21”大地震特别报道《北京—台北两岸寻亲热线》,当晚有近千名观众打进寻亲电话。
1999年,《中国新闻》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
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启用新片头,并在片头中加上英文名称“China news”。
2000年2月7日,CCTV-4改版,原《中国新闻早间报道》扩容升级为《新闻60分》,北京时间8至9点直播,以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和亚太地区早间收看电视的华语观众为受众主体,是央视首个1小时新闻栏目。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次日凌晨的4个整点,《中国新闻申奥特别节目》对各界人士的反应进行现场报道。
2002年9月2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实现“整点有新闻,次次有更新”,实现了24小时整点新闻的准新闻频道架构,同时建立了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中国新闻》还增设了《地方连线》《国际观察》等特色板块,栏目获2002年中国“彩虹奖”一等奖。
2003年2月24日,《中国新闻》18点档推出《评论员时间》。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10时41分40秒《中国新闻》第一时间播发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从此开始全程同步直播报道整个伊拉克战争。3月20日至4月10日,共直播328小时,首播1450条新闻,滚动字幕发布13400条新闻。伊拉克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又陆续赶制并播出30集系列专题片《伊拉克战事全纪录》。
2003年5月8日,CCTV-4改版,每次5分钟的整点新闻全部改为10-15分钟,全天还有4个1小时重点新闻,使频道的新闻节目时间增加到每天465分钟,真正成为“以新闻立台”的国际频道。
2004年4月26日,《中国新闻》午间节目改版,突出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强化焦点新闻理念、时效、现场、跨媒体传播理念、对外特点和“有闻才报”的原则,推出“港澳台专讯”板块。
2005年4月26日至5月13日,《中国新闻》全程跟踪报道连战和的大陆之行,收视率迅速飙升。
2006年1月30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片头,新片头以红色作为主色调。
2007年1月1日,CCTV-4分为亚洲、欧洲、美洲三版,绝大部分《中国新闻》直播时段三个版本通用。
2008年1月1日,12点档《中国新闻》推出“直通港澳”,每天播出来自港澳地区的新闻资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新闻》参与特别报道,CCTV-4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直播节目,持续22天,推出直播304场,总时长超过220小时,播出新闻近5100条(次)。
2009年8月1日,CCTV-4改版,《中国新闻》更换全新片头,启用现行栏目口号——“全球(最初为世界)新闻,中国播报”。此次改版对字幕进行重新包装,增大字体,背景升级为动画背景;片尾直接以“中国新闻”取代“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新的版权标识,并启用新的片尾音乐。并注重加强新闻评论,传播中国观点 。从2009年起,《中国新闻》改由整合后的央视新闻中心国际频道新闻编辑部具体承制。
2009年9月15日,8点档和12点档《中国新闻》中的即时新闻评论工作由央视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承担。
2010年4月30日,为配合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新闻》主播台上增加上海世博会相关主题的装饰。
2010年12月1日,CCTV-4改版。12月6日1点档《中国新闻》在临时演播室播出,4点档《中国新闻》时,原演播室投影背景更改。
2012年7月28日到2012年8月13日伦敦奥运会期间,CCTV-1(香港版)首次与CCTV-4(亚洲版)并机直播《中国新闻》,主要在凌晨部分时段、早间时段并机。
2012年11月5日1点档,《中国新闻》的圆形演播台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4点档,全新演播台首次出镜。
2012年12月29日4点档,《中国新闻》的新演播台小改,完成首次出镜。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参与芦山地震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2014年2月16日起,CCTV-4在北京时间每周日19:00-20:00推出《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
2014年12月26日1点档《中国新闻》起,《中国新闻》开始在央视新址以16:9制式直播。
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时段的《中国新闻》正式在央视新址播出。在此之后,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开始使用独立片头,节目片头为方形印章的《中国新闻》标志,包含内容提要,启用新的片头音乐;4点档和其它小时段使用《中国新闻》大文字片头(8、12、21点档的《中国新闻》以及每周日的《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中为片花),无内容提要,沿用2009版的片头音乐。
2016年1月起,《中国新闻·周日一小时》取消,19点-20点改为《中国新闻+今日亚洲》(周一至周六)、《中国新闻+中国舆论场》(周日)。 21:00-21:30
21点档《中国新闻》以“权威盘点”为理念,梳理全天发生的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重点突出、大事不落”。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国内(含港澳台)观众和亚太其它地区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
12:00-13:00
12点档《中国新闻》因为60分钟篇幅,因此内容更为丰富,设“新闻头条”、“直通台湾”、“媒体焦点”、“天气预报”等板块,其中台湾新闻和全球媒体内容摘播两部分是最大特色。该档新闻同时服务北美洲(西部)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
8:00-9:00
8点档《中国新闻》由原《新闻60分》改版而成,该档新闻主要服务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黄金时间收视的华侨华人、驻外机构人员、留学生,也服务国内(含港澳台)和亚太其它地区早间收看新闻节目的华语电视观众。
4:00-5:00
4点档《中国新闻》主要服务欧洲、非洲观众,前半小时播出新闻,后半小时重播《今日关注》。如前一日无《今日关注》,则整1小时均为《中国新闻》。
白岩松在央视有职务吗?什么级别的?
白岩松在央视没有职务。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记者,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优秀播音员主持”奖。2012年,担任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解说。2016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十佳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2018年3月,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进了大学以后,白岩松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不仅喜欢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还很喜欢踢足球。
198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
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
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
1997年白岩松与朱宏钧结婚,1998年他们的儿子白清扬出生。
1998年参与报道1998年抗洪救灾。
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
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他本人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还担任《新闻会客厅》主持人。
2001年参加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的报道。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7年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2008年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动中国2008》。2009年参与主持转播国庆60周年庆典。[3]
2009年主持《岩松看美国》。
2012年主持伦敦奥运会闭幕式。
2013年12月28日,出版书籍《一个人与这个时代》,该书印刻了白岩松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及社会时代史、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2014年10月10日,受邀参加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
2015年4月18日,与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春妮一同主持“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启动仪式;10月24日,参加由腾讯视频打造的名人校园演讲节目《理想时间》第二季上海专场,在节目中发表主题为“白说《道德经》”的演讲。
2016年,白岩松担任里约奥运会的解说;随后,跟随《新闻1+1》节目栏目组探访巴西,并主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里约奥运会特别节目《1+1看巴西》;8月10日,出版图书《岩松看台湾——远的历史近的情》,该书是他采访、思考的散文随笔;8月14日,他参加了映客直播的奥运会特别节目《三人五环》,在节目中连线里约奥运现场;9月4日,主持G20杭州峰会特别直播节目。
2017年3月,白岩松与《新闻1+1》栏目组共同出版了书籍《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2018年1月31日,受邀主持“听见美?濮哥读美文朗诵会” 。11月10日,白岩松做客丽江古城名家讲坛,为丽江听众带来题为《改革40年: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什么》的讲座。
2019年1月15日,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经批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超4000名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名单公布,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入选名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