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联赛转播费多少-k联赛转播费多少钱
中超联赛以后能否进入世界五大联赛序列?
就目前中超发展的现状来看,想要跻身五大联赛,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除了其自身竞技水平低之外,中超最主要的问题是, 发展年限有限 , 其根基极其不稳的 。成为五大联赛,可谓遥遥无期。
1994 年,中国足球全面推行俱乐部制,甲A联赛诞生。时至今日,中超联赛也仅仅完成了 25 个赛季,这和五大联赛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德甲联赛 作为五大联赛中最后开始的联赛于1963年登上世界足坛的舞台, 至今已经有67年的 历史 ,把67和26这两个数字放在一个人身上来算的话,中超和德甲已经隔了几乎两代人。而五大联赛中最被人诟病的 法甲 联赛则成立于 1932 年,也比中超联赛足足早了62年。
表面上这些冰冷的数字实际上意味着 中超联赛在职业化程度包括其创收 , 青训以及推广和受关注度上的全方位大幅度落后 。
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注入,阿内尔卡,登巴巴等世界级球星都相继走进中超联赛,一时间,中超联赛在国际足坛的影响力持续走高,个别外媒甚至表示中超已成为世界“第六联赛”。然而,在这种看似繁华的成就下,不得不面对的是,中超球队的连年亏损,可查资料显示, 广州恒大光去年上半年的亏损就高达七个多亿 ,近些年连年夺冠不假,但恒大连年亏损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一支保级队介绍, 每年想要在中超完成保级 , 至少也要花费七八个亿 ,这表明中超的发展是极其不 健康 的。
反面来看, 中超俱乐部因资金问题降级甚至解散 已然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了,反观五大联赛,暂且不说我们熟知的皇萨仁曼联等等豪门每年的收入,就算是保级球队,他们每年都是在盈利的。这种良性的土壤下, 五大联赛中即便是一支小球会 , 都有可能是百年俱乐部 ,而放眼中国足坛,无数资本进进出出,职业化二十年来,唯一做到绝对意义上没有改旗易帜的也只有 河南建业 。在这种“金元足球”的持续冲击下,中超联赛离五大联赛恐怕只能越走越远。
众所周知五大联赛作为世界最受瞩目的联赛,然而全球的高水平足球联赛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欧洲足坛上 荷甲,俄超,包括葡超等等 还有许多联赛的发展水平都在中超之上的,而在美洲大陆上, 巴甲和阿甲 的水平也是中超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日本足球和韩国足球屡屡在国际大赛上取得成功,表面看是他们拥有大量的旅欧球员,实则反应的是日韩联赛的成功,好的联赛促成了好的青训环境,而好的青训环境回报的他们的是高水平球员。 近年来中超看似成为‘联赛’,就长远来看,目前的中超的前景远不如日职联和K联赛光明 。所以说即便五大联赛有名额了,其实和中超没多大关系。
作为一名球迷,我和你们一样,也渴望有朝一日中国足球中超联赛能能出人头地。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万事万物都不能摆脱他的发展规律,足球亦是如此。好的联赛是与国家队挂钩的,换种说法,有朝一日国足能连续进入世界杯决赛圈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也 仅仅是有资格 。
难!中超水平尚未达到这样的高度。
中超进入五大联赛序列,有可能,但是过程狠艰难,时间更是无法确定,如果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我认为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我还算是有信心吧?具体为什么,听我细说。
首先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足球的发展离开经济基础是不可能的。金元足球、烧钱联赛,花小钱办大事在足球领域好像行不通。
中超在亚洲已经成为第一联赛,我们的大牌外援、大牌外教比起亚洲其他联赛毫不示弱,这是提高中国足球发展水平的路径之一。外援外教来到中国的唯一原因那就是中超挣钱多,否则保利尼奥、奥斯卡、浩克、佩莱、扎哈维、沙拉维等国际知名球员是不会屈尊来中超踢球的。
其次,影响中超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除了中超整体水平、国家队成绩之外,还有就是职业联赛的不规范、不职业,相比较五大联赛差距很大,而且中超毕竟是后起之秀,影响力远远不如五大联赛。
而且中国处于亚洲足球发展第三世界,整体水平不够,不是足球的主流发达国家区域。长时间以来,亚洲只有日韩伊澳还能在欧洲、南美足球强国里面,挂个号。其他国家人家还真瞧不起,中国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是努力提高国家队水平,提高中国足球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二是打造更为职业、更为科学规范的职业联赛,提高职业联赛水平。吸引外援外教不单靠钱,还要靠竞技水平,最起码不要说来了中超就不会进入他们饿国家队了,或者来了中超就是养老的!
三是中超的运营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职业化联赛不能只靠母公司输血,必须加强自我造血能力,提高电视转播权、球员买卖收益、俱乐部衍生产品销售、比赛日收入等等。
总之就是要职业联赛更职业!
世界上公认的五大联赛分别是:英超、意甲、西甲、德甲和法甲。中超联赛一直以世界第六大联赛自居,但是中超能算世界第六大联赛吗?且不论欧洲的葡超、荷甲、土超,美洲的巴甲、阿甲、大联盟等,就是在亚洲中超也没法和韩国的K联赛以及日本的J联赛相提并论啊。以后几百年的事情不敢定论,最近三五十年中超想跻身五大联赛几乎不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伪职业联赛。说中超是伪职业联赛并不为过,职业联盟迟迟建立不了,足协政策朝令夕改,外援政策频繁变动,限制外籍守门员,强制U23出场。在正规的职业联赛里面,上面说的这些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保障国家队国奥队集训,联赛赛程拆的七零八落,联赛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商务开发近似业余。
第二球员水平太差。这几年中超的外援逐步和世界水平看齐,足协一看可不能和世界水平看齐。一纸政策,限制转会费、限制年薪,目前的政策下很难再吸引到世界顶尖的球星加盟了。或许胡尔克、奥斯卡、保利尼奥、费莱尼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在中超看到这样的一流球星了。国内球员的水平就不用提了,球员水平的低下导致联赛的观赏性不强,比赛的水平和强度也不行,根本不可能跻身五大联赛。
第三商务开发和球迷文化太差。我们看看五大联赛是什么样的商务开发和球迷文化,再看看我们的。特别是球迷文化,国内除了那几个强队的上座率比较高之外,其他球队的上座率真是可怜。而且很多球迷都是冠军球迷,成绩好就去看成绩不好就拉倒了。国外几十年在那一个座位上看球的情况在中超几乎没有。
中国足协不从根子上进行改革,中超跻身五大联赛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评选世界5大最能烧钱的联赛,那恐怕中超肯定会“入围”,但是要说世界五大联赛综合评选,中超恐怕很难入围。 欧洲五大联赛德法英意西,无论水平和 历史 都远在中超之上,而其他像巴甲俄超乃至于美国大联盟,竞技水平都远在中超之上,我们的联赛无论是成长脚步还是关注度和一些管理层面都还在路上,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我觉得中超联赛和五大联赛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无论从场地建设水平,场馆配套设施,当然最重要的是比赛质量,谈到比赛质量,那么就会涉及到球员素质,这些方面的差距还是蛮大的,中国足球想要进步,联赛想要进步,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那么这套体系的开端我觉得应该是青训,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球员,就像是盖房打地基,只有基础牢固了,房子整体质量才能更高,联赛的水平亦是如此,场馆的建设配套设施都是金钱可以补足的,唯独球员素质这种东西金钱整不来,继续加油吧,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中超联赛这几年,发展的如火如荼,联赛热度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中超俱乐部迎来了大批金主,疯狂烧钱,高额转会费和高额薪资吸纳了大批欧陆和美洲知名球星来投,提高了联赛质量和知名度。
中超俱乐部以前多是国企背景,靠国内球员支撑联赛,吸纳的外援也多是欧陆三流球星,像阿尔贝茨这种欧洲二流球员都能荣膺联赛MVP,国内球员水平更是相形见绌,联赛质量水平较差,也吸引不了大牌球星来中超试水,这是中超纪元第一阶段。
后来中超联赛迎来突变,很多俱乐部迎来转型,民营企业家开始入主俱乐部,成为当家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申花前老板朱骏,入主之初,接连引进阿内尔卡和德罗巴,虽然没有踢出名堂,也因拖欠薪资闹出负面新闻,但是掀起了中超的一股“金元风暴”,中超联赛也开始迎来了新的变革。于是更多的俱乐部纷纷效仿,开始吸收一些过气的高龄球星,提供给其高额的工资,来提升俱乐部的品牌实力。于是中超一度被誉为“过气球星养老院”,大有和美国大联盟分庭抗礼的态势,也让一些高龄大牌球星有了新的选择,,这是中超纪元的第二阶段。
随着恒大集团入主广药,中超又迎来一场新的变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纷纷投身中超联赛,中国球市有了巨量的资金流转。恒大制霸中超并两夺亚冠,依靠的是高水平外援,更是直接跟欧陆豪门抢人,提升了球队的绝对实力,取得好的成绩也就成了必然。其它球队也开始纷纷效仿,无论是国企背景还是民企背景,开始了中超的“金元时代”,这个十年也是中超联赛的“黄金十年”。不过与朱骏时期的引援策略不同的是,新一轮“金元风暴”吸引的多是当打之年的球星,不再专注淘古董,这也是提升中超质量水平的根本。不吝巨资的引援,改善了中超的含金量,改变不了的仍旧是国内球员水平的低下。这是中超纪元的第三阶段。
如果经营的不好,搞足球是个赔钱的买卖,尤其是中超联赛,想实现盈利更是难于登天。这些中超金主投身中超联赛,每年上亿元的亏损,广州恒大更是连续坐庄“亏损王”,许家印和马云每年都要豪掷数亿才能维持运营。他们之所在投资足球,不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也不指望靠经营足球赚钱,只是想利用中超的热度来提升自己企业的曝光度,提升品牌的价值,中超只是“广告板”。相对于许家印每年砸出的几个亿,恒大集团股价上涨1个点都不止这些,而广州恒大在亚冠赛场的优良表现,对恒大的品牌价值提升很大,投资足球可谓是“明亏暗赚”。
不过随着中国足协新一轮的打压政策,对俱乐部外援引进和薪资进行控制,让中超俱乐部面临想花钱却花不出去的感觉,没有足够的薪资诱惑,现有的球星能不能留住,就是一个问题。别说欧美的一流球员来不了,行将退役的球星也不会选择来这里养老,中超又将回到低品质外援时代,随着球队质量水平下降,关注点就会持续降低,“黄金中超”将荣光不再。
中超联赛的“黄金十年”是靠优质的外援撑起来,改变不了中国球员的能力水平,最多只是“金玉其外”罢了。
很高兴能够为您解答
中超以其独特的视角 精彩的赛场内外内容 变化万端的规则 从不单调的花边镜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联赛。
近年来,欧洲五大联赛中除西英外都逐渐衰退,谁还能阻挡中超稳健前进的步伐!
相信在足协先烈们的英明领导下,中超会向全球第一大联赛稳步迈进的
另外国足在世界上也是百强国家队啊!~
咱们又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13亿人口)
还有好的国家队教练班子,什么谢亚龙、魏少辉、朱广沪
队员有李玮峰(可以参加WWE了)李毅等等
总之我们是世界百强!不要忘记!
期望以上回答能够给您带来帮助,谢谢!
这个问题要看时间截点,如果是500年以后,中超是有机会进入世界级的。但500年以前,恐怕个人不乐观。
如今的中超,技战术水平太低,只靠烧钱是烧不来真正受人尊敬地位的。别好高骛远了,我们什么时候能以邻国为榜样,扎实搞好青训,给孩子们多提供踢球的场地和条件,培养出孩子们踢球的兴趣和热情,才有出头之日。我们的足球人口基数太过欠缺!
你想多了,入围五大联赛是要有足够的资格的,目前公认只有四大联赛,法甲只能说是运气好,荷甲多么的悲哀,中超有什么资格能够入围五大联赛序列?影响力?战绩?就中超目前能力,前4球队,只能跟四大联赛次级别球队打打,就连打日职韩k都吃力关于引援,若全部都是外籍球员,还叫中超吗?中超自身球员能力不足,这根本问题不解决,想要入围五大简直纸上谈兵。
欧洲上座率最高的球场是?
作者:《体坛周报》记者颜强
孟加拉国一个纺织女工打个盹,可能会导致道琼斯股市指数下降10%。这是全球化主义论者最喜欢引用的例子。在他们描绘的全球化蓝图里,世界就像被精密纺织机重新编织过一样,形成了一个万事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整体。
这种理论至少还没有蔓延到足球世界里,至少我们此前不会怀疑,一个在维罗纳市政厅焚烧季票以表示自己对俱乐部绝望的球迷举动,会引发英超上座率的下降。
全球化论者会用各种经济模式来把孟加拉纺织女工和道琼斯股市联系上,然而当欧洲两大足球联赛突然都出现上座率下降的迹象时,你如何去解释?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有着相同的表象,没有相似的背景,却有着相似的隐患。
其实职业足球赛事上座率的下降,确实成为了一种全球化迹象。从我们身边说起:中超联赛本赛季上半段上座率略有反弹,后半段又在急转直下;近邻的日本J联赛和韩国K联赛,此刻上座率较十多年前开张之初,下降幅度都在40%和30%左右;重金注入的卡塔尔Q联赛,也只火了一年。南美、中美洲、北非,情况概莫如此。
经济学家可以用社会形态变化、娱乐方式在过去十年极度增多、电视强力介入来解释足球现场对观众吸引力下降的抽象理由,可是将镜头扫向意大利和英格兰两个足球高度发达、足球文化极度深厚的欧洲国家时,呈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景象。
现象●凄凉意甲与危机英超
2005-06赛季结束时,英格兰联赛委员会主席摩西内爵士骄傲地宣称:“英冠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五大联赛。”他指的当然是英格兰二级联赛的上座率。时至今日,摩西内更可以骄傲地宣称:“英冠已经成为了欧洲第四大联赛。”—— 一个惊人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本赛季英冠上座率已经超过意甲!
不可思议的事实,意甲,一个在中国球迷心目中神圣的联赛,怎么可能堕落到此等地步?更可怕的数据是,自1997-98赛季以来,意甲连续9个赛季出现上座率下降,哪怕是2006年夏天的大力神杯,也无法帮助振作意甲疲软的球市。截止到上周,意甲平均观众人数跌破20000大关,只有19511人次。难怪《米兰体育报》要再做文章,审视9年来意甲上座率从31161人次损失11650人次的深层原因。
列举了一大串理由之后,最令意大利媒体担忧的是,其他几大竞争性联赛并没有出现同类问题,《米兰体育报》甚至指出最大的两个对手西甲和英超上座率还在上升。然而就在意大利人忧心如焚的同时,英国人也在检讨自己的球市危机。
一年前,英国媒体普遍讨论上座率下降问题,不过2005年圣诞前后,英超球市回暖,上座率恢复正常。截止到上周,本赛季英超平均每场观众为33957人,较上赛季的33555人还有所上升,在欧洲仅次于球场全新、票价低廉的德甲,仍然是一块黄金球市。但是在英国媒体的分析文章中,却得出了一个英超球市下滑的结论:
数字上的微升,主要得益于曼联和阿森纳两大豪门扩充主场人数后带来的增幅:老特拉福德球场增容近8000席,阿森纳新球场增容高达22000席,而这两个俱乐部的主场绝对满座。
与此同时,其他俱乐部的境况令人担忧:博尔顿锐步球场上座率降幅12%,即便博尔顿打出了该队英超历史最佳开局;威根JJB球场的上座率降幅更高达18%,布莱克本下降8%,曼城6%、纽卡斯尔联队4%。雷丁、谢联和沃特福德三支升班马上座率确实因为升级而上升,然而和上赛季降级的三队伯明翰、西布朗维奇和桑德兰相比,他们每场比赛要少吸引很多球迷。
难道同一种疾病同时发生在两大欧洲球市上?
根源●社会深度与经济层面
分析上座率下降的原因,意大利和英格兰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问题,危机程度也大有差别:意大利足球面临着一种社会化危机,英超上座率下降却是一个经济问题。
连续9年观众人数的下降,意甲对球迷吸引力成为了深度问题。本赛季继续下滑,所有人都会把世界杯前爆发的电话门事件列为由头,但电话门对意甲球市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从1980年到2000年,意甲上座率一直在30000到34000人之间,曲线为波动状,可是从1998年至今完全是一条下降曲线。意乙更是可怜,2004-05赛季上座率低到了6867人,这是从1964年至今有迹可查的资料中最惨淡的观众人数。
意甲本赛季上座率下降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超级豪门尤文图斯沦落意乙,这给意乙带来了20.3%的上座率涨幅。但尤文在意甲期间,空荡荡的阿尔卑球场说明着他们并不能在上座率方面领先意甲。
意大利媒体总结出来球市凄凉的几个原因包括:球场暴力横行、球票价格过于高昂、足球产业内黑幕重重(电话门事件)、过多的比赛通过电视向观众直播和大部分球场破败不堪的条件——他们只忽略了意甲比赛观赏性也在下降的因素。这些原因个个都成立,但和英超上座率问题只有两项重合:票价和电视转播。
英超从开创至今,观众人数总趋势为上升,即便从2002年至今有略微下降趋势。不过英超滞塞的同时,却有着英冠(英格兰第二等级联赛)一路攀升的数字曲线:从1994-95赛季的平均每场10882人次,到现在已经突破了20000人次大关。
票价高昂,似乎是所有意甲英超球迷都抱怨的理由,然而英超上座率下降的俱乐部几乎全都集中在北部,球票价格最高的俱乐部都集中在伦敦,而他们的球市依旧良好:英超平均票价最贵的四个俱乐部是阿森纳、托特纳姆热刺、切尔西和西汉姆联。另一个伦敦俱乐部富勒姆,以及伦敦周边的雷丁,票价同样不菲,最贵的票比曼联同类的票还要贵。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英格兰北部和南部环境的不同。相比较而言,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的工薪水平更高,支付能力更强,而北部球迷则更为传统,对俱乐部习俗有着自己的坚持。票价上涨,对于北方球迷情感伤害更大。
电视转播对上座率造成的伤害,两家联赛也不尽相同。英超的周六比赛在本土直播场次非常有限,大部分赛事只有通过天空电视台的单场收费体系才能看到。而意大利的球迷则早已习惯在免费电视台上收看意甲联赛——电视对足球现场人数的冲击,在意大利恐怕早就具备了。
其他几种导致意甲上座率问题的原因,在英超都无法解释。球场暴力,本来英国足球流氓臭名昭著,如今却已整饬清楚;球场条件方面,自1991年《泰勒报告》导致全座席推行后,也较意甲胜出许多;足球产业内部黑幕,英国绝非净土,不过他们的法理体系和社会监管都要更加健全。
关联●意识形态与经济杠杆
对意大利足球更深的威胁,来自于足球运动形象在意大利社会的下降。当局者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往往会对现场上座率形成长久伤害,例如他们的“皮沙努法案”。为了保证意大利球场更加安全,政客们推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其中包括你必须显示自己身份证件才能购买一张意甲球票。
AC米兰俱乐部官方球迷协会的马斯特罗尼就抱怨过:“我们每场比赛都会组织100到200辆大巴接送球迷。在皮沙努法案规定下,买票的同时需要提供一大串身份证件,还必须在赛前48小时购买,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难题。有许多球迷是在开赛前不久才决定去看球的,现在这些人干脆都不去球场了。”
对足球整体的怀疑和绝望,可能是过去9年意大利球迷最痛苦的心路历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恐怕是无法用数字标量,却又直接影响着球场上座率的。维亚利在他的新书《The Italian Job》中,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意大利人对足球的失望:
“……意大利足球最大的问题,是观众对足球世界的失落感。他们不再相信足球比赛的真实性。意大利和英国足球最大的区别,在于观众对球员的看法。在英国,球员被当作是角斗士,他们会在每场比赛中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可是在意大利呢?球员都是雇佣兵,即便那些被崇拜的偶像们……”
球员不受尊敬,更何况那些躲在足球黑幕后的人们,从裁判、主教练、俱乐部官员到足协管理者。类似丑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深重打击过意大利足球,包括AC米兰被勒令降级。
2005年夏天,热那亚主席拎着25万欧元现金去收买对手,让丑闻浪潮再度高扬——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比赛,那么多心照不宣的结果,那么多模棱两可的判罚,这才是对意大利足球的最大伤害,而黑幕和桌下交易,又怎么能从这个社会消除?
故事延展到2006年,更以第一豪门尤文图斯总经理莫吉的电话门事件达到登峰造极境界。足球的公信度,在意大利社会中,恐怕可以和职业足球在中国的公信度相比了。而这样的球市,又怎么可能火爆?
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意甲上座率,例如几个大城市俱乐部,像尤文图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维罗纳和博洛尼亚此刻都混迹意乙,而一些意甲小俱乐部,迫于本地市场格局,不可能吸引很多球迷,像恩波利上赛季每场观众仅有6725人次。
英超也有类似情况:威根和雷丁都是传统的橄榄球城市,就算升入了英超,短期内也难以凝聚大量足球迷的兴趣。但是威胁意大利足球最深的公信度问题,在英国足球界还没有产生。如何调整球市,英国足球更可以通过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布莱克本俱乐部在连续4个赛季上座率下降情况下,本赛季开始调低门票价格,并且见到了效果。9月中旬和雷丁的比赛,布莱克本主场只有17859名观众。降价后,上周布莱克本对博尔顿的德比战,观众人数攀升到27662人。
许多俱乐部在面临上座率威胁时,都主动从联赛杯等二级比赛入手,将票价下调,布莱克本、威根、埃弗顿和西布罗姆维奇目前都做出了类似举动。从英超联赛流失掉的一些观众,和英超票价高昂直接相关,但这同时却又促成了英冠上座率的上升。观众并没有从足球市场整体消失,因此危机远没有意大利那么深重。
从电视转播的角度而言,也对英超上座率有着一定的要求。在天空电视台每份和英超的转播合同中,都对平均上座率有相关规定,这是一条非常精明的条款:电视转播者也需要球场满座,因为满座的球场往往能带来最好的比赛效果。传播到电视画面上,也能让一场足球比赛的观赏性大为提升。现代足球也随着不同的时势和环境而不断演变,甚至演变得不再是一项单纯的雄性运动,而是一种既具备高度观赏性、又有高度市场价值的复合体。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足球总能以不同方式得以体现,可它既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显现,又是一种的消遣,既是神圣的运动,又符合所有普罗大众的情趣,它既是本土化的,又是全球化的。尤其当全球化不再是一种乌托邦美梦,而是伴随着许多问题一道来临时,足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从两个超级足球市场的上座率分析我们就能看到,足球这颗万能花种,落在不同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永远不同。它依旧能在英格兰盛放,却在意大利眩目阳光下有些委顿了。
惊人的38%
阿毛里进球,3比2!继上一个客场掀翻AC米兰之后,巴勒莫再掀狂飙,于10月29日的弗兰基球场掀翻佛罗伦萨。米兰和佛罗伦萨是上赛季主场积分最高的两家俱乐部,他们的主场优势哪儿去了?千万不要见怪,如果看到这两场比赛发生在一个主场胜率只有38%的联赛中,你就会知道这并非是什么“事故”。
38%,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近乎1/3的概率根本无法凸显主场的优势。看看意甲赛场上空旷的看台——意甲20支球队,平均上座率不到50%,上座率超过70%的球队只有3家。前面提到的米兰与佛罗伦萨还算不错,主场的看台上起码能坐上一半的观众。而昔日盛极一时的“蓝鹰”拉齐奥,主场的上座率竟然低到24%。球迷不买账,球队的动力从何而来?
反观英超,20支球队的平均上座率接近90%,曼联、阿森纳和切尔西均为99%,那不见的1%全是无法及时赶到赛场却已经购买了球票的球迷;上座率80%以下的只有米德尔斯堡、布莱克本和威根。与之相对应的,是48%的主场胜率。对于一名球员来说,在意甲和英超踢球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难怪亚平宁半岛再难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吸引巨星的加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