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戈兰湾海战对英德分别有着什么影响

科隆vs-德甲科隆对美茵茨分析

赫尔戈兰湾海战对英德分别有着什么影响?历史的评价是怎样的?

赫尔戈兰湾之战是一战英德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海上交锋,胜利无疑属于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压倒优势在此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证明了高速主力舰在前卫战中的重大作用。德方三艘轻巡洋舰美因茨、科隆和阿里阿德涅、一艘雷击舰V187沉没,轻巡弗劳恩洛布、雷击舰V1、扫雷艇D8、T33重创,损失马斯少将以下1242人,其中712人阵亡,336人被俘;相比之下英方的损失完全微不足道,舰艇无一沉没,只有轻巡林仙、驱逐舰月桂、冒失、拉厄提斯受重伤,人员损失3540伤,其中伤势最重的林仙舰上1116伤。

捷报传遍了不列颠小小的国土,对于不了解过程、只在乎结果的大多数英国人来说,这个期盼已久的胜利无疑是一针兴奋剂。但对于局内人士来说,这次辉煌的胜利与灾难之间只有一线相隔,它暴露出皇家海军在计划、通讯、协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斯图第的吝啬使得计划中的支援兵力形同虚设。如果没有杰利科当机立断派出贝蒂和古德诺,蒂里特很可能损失惨重。

凯斯的计划考虑到了接近敌方基地、敌增援迅速的风险,为此特意出动诱饵潜艇,使预定战场移向西侧,然而哈里奇人却被眼前的敌人所吸引,反而向东背道而驰,越陷越深。林仙过早受伤、友舰误认等原因又使西进的步子磕磕绊绊,以至于被增援的德国轻巡不断追上。计划中简单明了的西进合围,最后却演变成了极为尴尬的边打边撤,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此外,参谋人员的通讯失职也险些造成潜艇误击友舰的事故。

德国海军战前内线防御计划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会在没有重型舰只掩护的情况下派遣轻型舰艇攻入赫尔戈兰湾。基于这一假想前提,德国人自信地将削弱敌方封锁舰队的重任托付给薄弱的轻型水面舰艇部队,而将主力舰队留在港内。寄希望于用少量部队削弱对手,以保存主要力量迎接主力决战。对于现实而又紧迫的巡逻需求却重视不足,以至有此一败。

希佩尔制定出了德国轻巡各自为战的计划。但由于能见度有限,德国轻巡失去了灵活进退的选择权,她们面对兵力较为集中的哈里奇分舰队已经占不到什么大便宜,反倒成了贝蒂和古德诺的猎物。舍尔在其回忆录中认为出于维护士气的考虑,在战争初期不能容许英国舰队旁若无人、毫无阻拦地出入于德国的前院。正是为了把握战机,德国才争分夺秒地进行了急迫追击,他的辩护也许解释了希佩尔的一部分动机。

这场海战对于德国的海军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迎战英国舰队的把握也开始动摇。德皇不愿意再让实力较弱、缺少胜算的海军承担风险,在他看来,在德国陆军打垮法国之后,一支实力完整的大洋舰队将成为对英和谈的重大砝码。于是德皇下令舰队“保持守势,避免可能导致更大损失的作战活动”。

接着,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内大量布雷;轻型舰艇原本喘不过气的巡逻大大减少,释放出来的兵力投入其他更为急需的任务;战列巡洋舰队从此不熄火地在杰德河口待命,并始终保持一个战列舰中队处于战备状态;单舰作战也被严格禁止。这就意味着:由提尔皮茨倡导、德国海军为之精心准备十余年的“内线削弱——主力决战”计划在开战后仅仅实施了20多天便不幸夭折了,取代它的是一心一意的“避战保船”。

多特蒙德夺冠条件

多特蒙德夺冠条件是多特胜或拜仁不胜。德甲收官战将准时打响,多特主场vs美因茨,拜仁客场vs科隆。德甲收官|多特vs美因茨首发:罗伊斯贝林替补,多特取胜就夺冠。德甲收官拜仁客战科隆:穆勒、萨内先发,拜仁取胜才有机会夺冠。

公元311年黄金诏书的颁布使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对吗

公元311年黄金诏书的颁布使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11年黄金诏书的颁布使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查理四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最著名的决定是黄金诏书(或译为金玺诏书)的颁布。这部诏书实际上使德意志的分裂化和皇帝的无权化在法律上成为必然。按照黄金诏书,由诸侯选举皇帝的做法得到承认;这些诸侯称为选侯。在帝国境内有七个大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以及上百个小选侯。诸侯在自己领地内的行为,皇帝无权干涉。

科隆有哪些景点

科隆科隆是德国第四大人口城市,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最大的城市,德国内陆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贯穿东西欧的主要贸易通道。中世纪时,科隆已成为重要的教会中心和艺术文化中心。

科隆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科隆还有罗马天主教会的大主教。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德国KLNER DOM)于1996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科隆的主要标志和非官方标志。43%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8%的人信奉新教;39%的人信仰其他宗教。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德难民涌入之前,罗马天主教徒占科隆居民的大多数。科隆有31个博物馆,展览从考古发现到现代油画。在一些固定的场所,比如德国最大的艺术展厅科隆美术馆,艺术氛围浓厚,每年都会举办几场展览。2004年5月新一轮扩大后,欧盟(EU)成为一个拥有25个成员国和4.53亿人口的经济区。建立了统一的内部市场,实现了人员、物资、资金和服务的自由流通;统一货币:欧元已经在12个国家流通,这些国家都使欧盟成为理想的投资和贸易地区。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人口8200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科隆位于德国人口最稠密的联邦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德语:Nordrhein-Westfalen)。该州1800万人口创造了德国22%的产值,出口量居世界第17位。德国百强企业中有39家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该州也是进口额最大、海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联邦州。目前,国家已与中国江苏、陕西、四川三省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以大教堂闻名的科隆是德国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最大的城市。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科隆所在的科隆经济区是德国第三大工业区,人口300万。这是一个充满巨大发展潜力的销售市场。科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拥有众多充满活力的产业门类。

比如科隆,是欧洲最重要的化工基地之一,也是欧洲乃至日本的汽车制造中心。一流的汽车公司,如福特、雪铁龙、DAF、马自达、日产、雷诺、丰田和沃尔沃,都把总部设在德国和欧洲的科隆。科隆的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五金加工业和电气技术工业也起着重要作用。科隆约有46万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80%。科隆是德国保险业聚集的城市之一,全德私人保险公司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这里。16个国家在科隆设有大使馆或商务代表处,另有400个协会落户科隆。

科隆作为你在欧洲的理想投资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科隆大教堂矗立在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它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始建于1248年前后的长罗林王朝,1880年基本建成,历时632年。整个建筑是用磨光的石头建成的。

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东西长144.5米,南北长86.25米。教堂里有10个小礼拜堂。在教堂的中央是两个双塔尖塔,与门墙相连。它高达157米,像两把直插云霄的利剑。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礼拜堂,空间高度43.35米。科隆大教堂被称为欧洲最高的宣礼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双塔教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科隆和团结的象征

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流入北海。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荷兰都留下了足迹。德国是莱茵河的主要径流国家。德国莱茵河通航里程719公里(其中德国法国边境185公里,德国瑞士边境17公里)。

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欧洲最繁忙的水路。流经德国的莱茵河全长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它是德国的摇篮。从科隆到美因茨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莱茵河最美的一段,这里河水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坐在白色游艇上,远远望去,绿色的葡萄园有条不紊地排列在河的两岸,桁架结构的小镇和50多座城堡、宫殿遗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古老的传说不时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遥远的过去,人们深深陶醉在莱茵河五彩斑斓的美景中,充满了浪漫的情趣。

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因为它运输方便。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多公里,通航里程近900公里,其中约700公里可行驶万吨级海船。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路德维希博物馆的艾琳路德维希是德国著名艺术赞助人彼得路德维希的遗孀。

她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博物馆,并向这座博物馆捐赠了774幅毕加索的作品。与此同时,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现代艺术作品,从达利到里奇特斯坦和沃霍尔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达利的摄影作品佩皮尼昂的火车站。这是除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和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之外,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博物馆还有一个摄影博物馆(Agfa-Foto-Historama),收藏了之前一个半世纪的摄影作品。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历史和照相机博物馆,是摄影师的好去处。

开放时间:周二;10:00-20:00;周三-周五:10:00-18:00;周六-周日,节假日:11:00-18:00,Wallraf Richards Museum,科隆最古老的博物馆,收藏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科隆画派绘画的流行艺术作品(波普艺术),以及光效抽象画(OUP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博物馆现阶段拥有大量藏品,其中陈列着14世纪至16世纪科隆画家的作品和印象派作品。

其中杜拉的《三五祭坛》和伦勃朗的作品也很值得一看。Schneutgen艺术博物馆这是科隆最好的宗教艺术收藏博物馆,它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Schneutgen。博物馆里展出的中世纪宗教艺术作品,非常适合这座由教堂改建而成的艺术博物馆。其中的圣母、圣子和天使在莱茵有着独特而朴素的风格,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