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篮球锦标赛-山东省国际篮球裁判
足球的起源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而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是来源于12世纪前后他们和丹麦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看到地上有丹麦士兵的人头,由于英国对丹麦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头。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汉代蹴鞠
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发展成直接对抗的竞赛。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内填毛发改为由人用嘴吹气,同时用两个球门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发展了双球门及单球门的竞赛,还有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球会组织出现,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气,发展到用气筒打气,愈来愈接近现代足球。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临淄)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世界最早的足球入选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宋前蹴鞠简况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设立了球门:《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 (3)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叫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然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足球的历史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两端各有6个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足球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的英国。 蹴鞠本是作为一项完整的产品对外出口,便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蹴鞠在到达英国时,马匹已经累,只剩下一个球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球,英国仍视之为珍宝,只限为王室的专有活动,禁止民间享受这种娱乐活动。 11世纪,丹麦人入侵英格兰。一天,英格兰人在挖战场时,偶然挖出了几个丹麦人的头骨。想起丹麦人入侵的罪恶,这些英格兰人极为愤怒,他们抬脚狠狠的冲着骷髅头踢去,解愤之余,又颇觉有踢足球的乐趣。于是,挖战场的英格兰人越来越多的参加了这个踢“球”的行列,一群小孩见了便也来踢,不过他们发现头骨踢起来脚痛,于是用牛膀胱吹气来代替它——这就是现代足球的诞生。这种爱国行为打动了英国国王,为了奖励人民,英国国王下令王室足球对民间开放。很快,足球运动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 12世纪初,英国开始有了足球赛。比赛是娱乐活动,一年两次,一般在两个城市之间举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抛,比赛就算开始。双方就会一捆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将球踢进对方的闹市区,哪一方就算胜利。如果球中途窜入居民屋里,运动员也就一窝蜂的冲进去乱打乱踢,常常把屋里的东西砸得稀巴烂,房主只好自叹倒霉。路上行人碰到球滚来,就会遭受一场飞来的横祸。因此在当时,球赛一来,人们就得躲避灾难,关门闭户,一直到球赛结束,才恢复正常。这样的球赛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规定足球比赛要在空地上进行,进入闹市区者重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足球场。 1863年10月26日,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规则,现代足球运动正式确立。 中国古代把脚踢球叫“蹴鞠”。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蹴鞠游戏。西汉时修建有“鞠城”,专供竞赛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用灌气的球代替了过去用毛发之物填充的球,称为“气毯”,并用球门代替了鞠室。而在西方,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这次制定的足球规则共14条,它是现今足球规则的基础。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它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举办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从此,现代足球运动日益发展。 在中世纪的英国,足球以成为许多年轻人所热衷的一项活动。 他们在狭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经常将皮球踢到街边人家的窗子 上。于是英国国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从12世纪到16世纪, 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过“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 1835年,在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 1863年,在英国又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的、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遍欧洲,传遍世界。在19世纪末,足球运动在西欧国家已相当普及。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将足球列为比赛项目之一,结果丹麦队以9:0 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1904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个国家的足球协会在法国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并推选法国人盖兰为第一任国际足联2010南非世界杯主席。
枣庄学院专科专业
枣庄学院现有系科14个: 中文系、政法与历史学系、外国语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化学化工系、生物系、旅游与资源环境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计算机科学系、财经系、教育技术与传播系。就这几年的就业方向来看,生物化工均属热门专业,但是就业面很窄。我觉得财经不错,就业面很广。旅游与资源环境系这几年也很热门,相对也不错。
中文系
中文系创建于1978 年,是该校建系最早、师资力量最强、首批升本的重点系科。现有汉语言文学(本科)、语文教育(专科)和文秘(专科)三个专业。目前有教职工48人,外聘教授4人(1位博士生导师,3位硕士生导师)。在43位专任教师中,教授 4人,副教授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0人。现有5个教研室,系属资料室藏书万余册,专业期刊20余种。 政法与历史学系 政法与历史学系原名政教系,始创于1980年,是枣庄学院建系较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已成为该院颇具特色的重点系科。
外国语系
外国语系创建于1978年,是枣庄学院最早的系科之一,也是首批升本系科。设有英语本科专业及英语教育、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电大英语等专科专业。现有普通在校生16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外籍教师5人,硕士5人,特聘教授2人,在职、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8人。仪器设备总值200万元,拥有5个现代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1个专业音像资料室。近年来,我系教师共发表各种高层次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并承担省级课题2项。我系专升本工作成绩显著,升本率位居全校前列。办学27年来,累计培养了优秀毕业生2400余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丕迪、CNN编辑协调人黄天波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创立于1978年,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和数学教育专业(专科),在校生889人。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人,2人博士在读, 1人博士后在读。在全体教师中,享受特殊津贴的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共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4项,出版著作教材32部,发表学术论文324篇,其中28篇被《中国数学文摘》收录,获省、市、校科研成果奖18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二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一次省级二等奖,一次省级三等奖。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78年,是该校设立较早的系科之一,经过20余年的沐风栉雨和各届系领导与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物理学本科专业和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三个专科专业的重点系科。建系二十七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400余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并先后有100余名毕业生直接考入本科院校,有2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有6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化学化工系
化学化工系创办于1977年,是该校建系最早的两个系科之一,二十多年来为枣庄市及周边地区输送了1500多名毕业生,近几年来,各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在校专科学生专升本保持在40%左右。现设有化学专业(本科)和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三个专科专业。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硕士研究生8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人。有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次获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3等奖,枣庄市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1项,科研项目2项,枣庄市科委项目26项,获新型实用专利8项,论文被SCI收录7篇。设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教研室,分析与检测、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学和材料化学、功能超分子化学等四个科研群体。化学实验室设有12个基础实验室 ,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综合热分析仪、分子荧光等精密分析仪器,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92万元。
生物系
生物系创建于1983年,是山东省地方高校首批设置的生物系之一,是枣庄学院首批升本的系。建系20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1500多名专业人才,毕业生中直接考入本科院校的150多人,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40多人。20多年的发展,生物系已由当初仅有生物教育一个专业在校生80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一个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三个专科专业,在校生600多人的系科。目前,生物系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2人,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4人。生物系现有基础实验室9个,建有专业实验室、生物园地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于一体的特色系科。生物系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注重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生物系注重教师水平的提高,坚持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3项,有12项成果获得了省、市级奖励。生物系注重国际交流,先后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系、俄立冈州立大学农业基因中心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基因工程中心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进行了学术交流。
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旅游与资源环境系的前身是地理系,创建于1984年,是全省最早的地理系科之一,现有地理信息系统(本科)、地理科学(本科)、地理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旅游管理四个专业。目前在校生546人。
现有在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7人,并有数位教师正在读硕士、博士,另有3位外聘博士生导师作兼职教授。
建系以来,已培养了优秀毕业生1000余人,专升本人数占招生人数的40%,有56人考取了研究生,10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分布在教育、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经济建设及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有系资料室1个,拥有专业图书1万余册,价值10万余元;建有规范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116万多元。
体育系
体育系始建于1988年。现有3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设有本科专业一个(体育教育)、专科专业两个(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在校生200多人。目前,体育系拥有综合体育馆一座,标准塑胶田径场一块、标准草皮足球场一块,体育场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专业图书资料2000余册,解剖、生理实验室各一座。有三位教师荣获过全国、全省优秀体育教师称号,有8位教师获得学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和科研奖。国家级田径裁判1人,田径、武术、篮球、体操一级裁判员各2人,2人获得国家优秀裁判员称号。近年来有50名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在全省首届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在山东省第十届大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女子组团体成绩第六名,5人次获得个人单项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近几年来,全系教师主编著作、教材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1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3等奖、2人次获得枣庄市社科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5人次获学校科研奖。 美术系
美术系成立于1990年,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和美术教育、艺术设计两个专科专业,普通在校生382人。现有教师25人,其中副教授4人,兼职教授2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设置齐全,教师结构合理,艺术氛围浓厚,具有较强学术能力和艺术特色的专业群体,重基础教育、重应用能力和创造性等多元化艺术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学美术教育及设计部门的骨干人才。 音乐系
音乐系始创于1992年,该系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富于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音乐教育群体与艺术表演群体,现有音乐学本科专业和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两个专科专业。目前,音乐系专任教师16人,客座教授、副教授5人,研究生2人。教学区面积达6000平方米,其中包括;高标准音乐厅、多功能音乐欣赏厅、多媒体教室、网络钢琴集体授课教室、标准琴房150间、舞蹈排练厅一个。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2000年10月,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四个专科专业。目前,计算机科学系已成为全校最大系科之一。
计算机科学系始终坚持“做严师、育优生、创强系”的办学原则,专升本升学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60%以上。科研方面,有三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一项成果通过市级鉴定;有三个项目分别获得山东省及枣庄市科研资金的资助,系教师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拥有软硬件实验室12个,微机800余台,并有省级一类实验室。图书资料方面,院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书籍1万余册。 财经系
财经系成立于2002年7月,她是枣庄学院成立的非师范系科,现设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三个专业,现有在校生56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人。近几年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十余篇发表在《中国软科学》、《税务与经济》、《商业研究》、《农业经济》等核心刊物上。目前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校教研改革课题各1项,曾获市级优秀成果奖5项,校级优秀成果奖7项。
教育技术与传播系
教育技术与传播系成立于2002年7月,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而组建的全新系科,现有教育技术学(本科)、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两个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特聘教授4人;硕士5人,在读博士2人,他们曾先后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学校教学优秀奖等,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有5个科研课题通过了省科技厅鉴定,有三项成果获枣庄市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拥有高标准配置的数字影像实验室、专业机房、微格实验室、演播厅等教学实验设施,仪器设备总值260余万元,专业图书资料10000余册。该系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融现代教育理论、视听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科专业的时代性与前沿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