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国家队冬训动员标语-国家队冬训动员标语图片

奥运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从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中,就能体现出奥运精神。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或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或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职业生涯辉煌战绩: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近况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田亮是否被中国国家队除名?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1月26日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不再保留“跳水王子”田亮的国家队队员资格,关系调整回陕西省体育局。中心主任李桦强调的一点是,国家队对田亮只是不再保留他的资格,不是除名、开除。不过他在会后也表示,国家队的大门永远向优秀运动员敞开。李桦说:“对于田亮的问题,我们商量研究了许久,这个决定是慎重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非常惋惜和难过。”李桦指出,由于跳水是中国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任务紧迫、形势严峻,而且根据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走下领奖台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周期的结束。”长久以来,中国跳水队的成绩是大运动量训练和严格队伍管理的结晶。奥运冠军和体育明星更应该回报国家和社会。李桦说:“我们不反对运动员从事商业活动,但前提一定是不影响训练比赛,必须要有中心的批准和同意,而且一定要适度。明星运动员适当从事商业活动也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明星个人价值的肯定。”“目前田亮的做法违反了体育总局的规定,也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对跳水队备战08年奥运会、在队员中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只是暂时不保留他的国家队队员资格,不是除名或是开除。”李桦说:“国家队永远对优秀运动员开放。只要是有实力的选手,能够遵守国家队的规章制度,服从国家队的管理,国家队的大门就永远对他敞开!”那么,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做出这样一个令自身都惋惜和难过的决定,原因不难解析。

下面首先让我们看看奥运会后田亮在干些什么?

04.09.06 随奥运金牌代表团抵达香港汇演

04.09.09 香港媒体报料田亮与英皇谈签约

04.09.09 随奥运金牌代表团抵达澳门访问

04.09.13 随跳水队赴深圳演出

04.09.16 与郭晶晶现身广州出席商业活动

04.10.12 随跳水队现身2004全国跳水锦标赛

04.10.18 与郭晶晶飞抵澳门出席某宣传活动

04.11.04 缺席冬训,与经纪人赴港洽谈签约

04.11.22 与郭晶晶在上海出席超级盛典晚会

04.11.23 与经纪人赴港,与英皇谈加盟细节

04.11.28 在西安开始恢复训练

05.01.02 赴马来西亚拍写真

05.01.14 媒体爆出田亮已与英皇秘密签约

05.01.20 以英皇加盟艺人身份参加香港十大金曲颁奖典礼

05.01.26 中国跳水队宣布不再保留其资格

早在11月1日,国家跳水队重新集结队员,进行雅典奥运会后的冬训,11月3号,冬训进行到第三天,从各地方队挑选的新人已经各就各位。老队员中,胡佳、吴敏霞归队了,然而郭晶晶、田亮、劳丽诗等几名队员却仍旧没有回国家队报到。国家跳水队领队周继红4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名运动员由于没有按时归队参加冬训,因此暂时不在新集结的国家跳水队名单中。尽管冬训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田亮、郭晶晶却还在不断的奔走各地,频繁出席商业活动。周继红表示,在雅典奥运会后的9月,国家队就在解散时将队员移交给各地方队了,这些队员没有按时归队参加集训,因此他们也暂时不属于国家队。周继红说:“在解散之前,队里特意在两方面叮嘱了这些队员。首先是安全,因为他们现在也有一些社会知名度,要在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注意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不仅是个人的损失,对于大力培养的国家更是损失。此外就是要摆正成功后面对名利的心态。参加各种活动要向中心和组织进行汇报,按时归队参加训练。但是几名老队员没有按时归队训练。”周继红在这次集训新队员入队的动员会上又强调说:“困难不能让我们倒下,倒下往往是在成功之后。老队员往往对小队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小、从入队的第一天起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周领队感慨地表示,从小到大同样是在国家队一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面对名利后的表现却完全不同,现在成名了,就觉得取得的一点成绩已经回报培养他们的国家了,觉得其余的成就都是个人努力的成果,培养他们的国家倒欠他们的了,要靠他们吃饭了。她说:“面对名利的差别可能和运动员个人的思想有关系吧,看他们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是怎么样的,如果热爱自己的事业,在冷静下来或遇到挫折后,想清楚了,他们就会回来了。”水上运动中心同时也在极力给“亮晶晶”缺训事件降温,11月10号,在中心跳水部主任李大正处,记者得到消息:“我们上午刚刚开完会,最近田亮这事炒得太热了,影响了国家队的冬训,中心的意思是要降降温了,现在要把舆论的焦点转移到即将开始的后备力量的集训上。”从李主任严肃的神情可以看出“亮晶晶”缺训一事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到底是有关方面缺乏对明星运动员的约束手段,还是如田亮所说没有得到归队通知,李大正还是选择了回避:“现在,这些事一律不谈,安定团结的环境最重要。”至于田亮、郭晶晶等何时回队训练,中心仍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然而,由于“亮晶晶”没有出现在国家队冬训名单上,因此关于两人因商业活动过多而被“贬”回地方队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11月15号,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桦对此传闻予以否认。李桦告诉记者,“他们肯定会回国家队训练的,网上所传的什么‘贬’回地方队,这种说法很可笑。运动员一时商业活动过多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方面的管理问题我们今后会开会进行研究。”看得出来,这个时候,国家跳水队对田亮还是寄于厚望的。

但是希望的同时,也不忘提醒这些大牌体育明星——允许休息但要收心。因为在雅典奥运会之后,田亮和郭晶晶向国家队领队周继红以及中心提出了书面报告,表明由于“常年训练、比赛,身心疲惫、伤病缠身”,希望中心能够允许二人休养一段时间。游泳中心经过研究,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允许两人回到所在的陕西与河北省体育局进行恢复性训练。不过游泳中心同时也对“亮晶晶”近期的频繁曝光给予了忠告:“从中心来讲,我们不赞成运动员参与过多的商业活动。这段时间他们的活动确实多了一些,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遵守总局的有关规定。”这个时候,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对两位大腕还没有失去耐心。

然而,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田亮过多参与商业活动也就算了,但是他私自签约经纪人已经严重违反了游泳中心的规定,游泳中心明确规定,国家队队员是不允许拥有经纪人的。虽然,田亮本人没有表示自己拥有经纪人一事,但是他在1月5号,以英皇加盟艺人的身份参加香港十大金曲颁奖典礼,也就自然印证了此事的存在。游泳中心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在媒体面前为田亮找台阶了,自然是十分的尴尬。然而更为糟糕的是,田亮居然冒天下之大不违,赶赴印度洋海啸灾区马来西亚拍摄个人写真,批评报道铺天盖地袭来,虽然事后,田亮经纪公司发表了声明,指出拍摄写真的全部收入将捐献给受灾地区,但是这一事件的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消除,这也许就是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所指的“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事后,田亮发表公开信——田亮致媒体公开信!

不再是中国跳水队的一员,这个消息让我震惊!

我感到特别伤心、难过。

国家队是多年来培养我的地方,是我的家。从1993年开始,我在这里度过了11个春秋。我对中国跳水队这个大家庭充满感情,对教练、领队和中心领导充满了感激之情。虽然我目前不在国家队,但我热爱跳水的心不会改变,我还会继续跳下去,还会继续为回到国家队做出各种努力。

2005年,我的训练重心是全运会,我会尽力地训练、比赛,争取拿到金牌。当然我的最终目标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够在祖国的土地上为国家效力,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在经纪人和英皇这件事情上,我曾经多次向游泳中心汇报和沟通。

此外,我希望大家不要拿郭晶晶重返国家队和我不能回国家队的事情进行比较,我们两人的情况不一样。

国家队有没有我的教练,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从我进入专业队以来,张挺教练一直是我的恩师。我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国家队,希望我的教练能够重返国家队,也希望能够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奥运会。

田亮

2005年1月26日下午(据新华社有删节)

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是谁?

许海峰

姓名:许海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7年8月1日

身高:1.73米

体重:80公斤

出生地:安徽省和县

运动项目:射击

最好成绩: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夺得射击自选手枪男子50米手枪60发慢射金牌

运动经历:

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并未受过射击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从小立志成为神枪手。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努力,练就一手高超的射击技术。1982年入安徽省队,1984年入选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五运会射击比赛中,获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枚银牌

1984年 夺得第23届奥运会男子气手枪金牌

1986年 在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和自选手枪团体冠军

1986年 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

1990年 夺得北京亚运会四枚金牌

1991年 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

1991年 夺得第7届亚洲锦标赛五枚金牌

1984年7月29日 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

1988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获男子气手枪铜牌。

所获荣誉:

1984年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4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9年12月18日,在由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活动中他是8名获提名奖励的优秀运动员之一。

当前情况:

1994年底退役后,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后担任国家射击队副总教练,2001年3月,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6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射击中心副主任

执教战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李对红获得冠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陶璐娜夺得冠军

2004年:出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的副主任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许海峰教练历程

新岗位——依然处在熟悉期

2004年11月22日,徐海峰接到国家体育总局的一纸调令到自剑中心走马上任,至今已经有两个多月时间。从“枪林弹雨”中来到略显偏僻的老山西街,坐在自剑中心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新人”许海峰默默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没有了身处国家射击队总教练时的巨大压力,洗去了写就奥运会中国射击队最好成绩的荣光,如今的许海峰笑言:“干行政工作的确要轻松得多。”话虽这样说,但压在许海峰这位中心副主任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我分管的是现代五项和自剑中心所有项目的科研工作。”过去的两个月,许海峰对自己分管的现代五项进行了摸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段时间以来,我除了去广州参加现代五项队冬训动员大会和2004年总结会之外,基本都是在翻看规则,了解项目。但可以说,至今我最多熟悉了不到50%,依然还处于摸索阶段。”

新感受——任重而道远

对于一个已经在射击项目上干了近20年的老队员、老教练来说,要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实现角色转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来到新岗位的这段时间,许海峰感触颇多。

“总的来说,从训练一线换到行政岗位上,肯定有些不习惯。毕竟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和队员们一起训练和生活。”许海峰开门见山。由于分管工作的关系,如今的许海峰基本脱离了以前那种紧张无序的生活状态———每天按时上下班,批阅文件,参加各种会议……面对新的工作,许海峰坦言:“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但人总得适应环境。一切从头再来吧!”

在许海峰的调任通知下达的时候,曾有媒体报道说在雅典奥运会上用人失误是导致许海峰离开射击队的主要原因。对此,一贯少言寡语的许海峰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淡然表示:“离开射击队总教练的岗位是我自己的意愿。实际上,在雅典奥运会前我就专门表示过,这届奥运会后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当总教练了。”

跳出“三界外”的许海峰多了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我现在的工作感觉轻松多了,再不用像以前在射击队当总教练时那样操心。身体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新目标——北京奥运再创佳绩

虽然不再负责具体的训练事务,但许海峰对于自己主管的项目还是寄予了厚望。“在常人眼中,现代五项绝对是一个陌生的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正因如此,我觉得这个项目更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现代五项在国内的基础比较薄弱。奥运会后,自剑中心对现代五项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到了项目发展的不足和难点。早在去年年底,中国现代五项队就展开了冬训。今年的全运会和一系列国际比赛将是新年的主要备战目标。对于北京奥运会,许海峰的目标很明确,“我们希望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块奖牌。此外,自剑中心的科研工作也要更好地为各个项目的训练比赛服好务。”

谁有中国国家队女篮陈楠的资料,他以前在那个学校,身高吖什么的知道的都说说

百度百科拿过来的

生日:1983年12月8日  

籍贯:青岛胶南 

身高:1.97米 

体重:90公斤 

现役:国家队第一主力中锋;队长 

所属俱乐部:八一队 

军 衔:团级

陈楠

祖籍青岛胶南市,曾就读于胶南实验小学。(于2011年3月30日应邀参加胶南市实验小学第十二届体育节启动仪式。)在六岁时就已经长到了一米四几的身高,她的生日是12月份的,父亲想让她能在六岁生日前入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明年又要长高几厘米,为了让她和自己的同学没有太大的距离感,在陈楠还有三个月才到六岁时,陈楠便上了一年级。 每个人都觉得,陈楠这么高一定有遗传基因,谁知道她父母也都只有一般人的身高,母亲身高160cm,父亲高一点有185cm,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长这么高,而且陈楠的亲戚里面最高的女孩子也跟她有28公分的差距。 入选八一队和国家队是因为陈楠的身高优势,但是能够留在八一队,并且成为国家队的一名主力队员不仅仅是因为陈楠有着197cm的身高,原因是她对篮球的悟性和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每次训练教练布置的任务她不仅能认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入选国家队的时候她只有16岁,在国家队经过不到半年的锤炼,她就被韩国的锦湖队选中,代表锦湖队在韩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效力。在韩国的赛场上,他平均每场的24.4分,抢16个篮板球,命中率达63%。这样的成绩让她成了韩国球迷心中的明星,也使她成了韩国球员心中的偶像,所有人都被她的球技所折服,事隔两年在2002年五月份的四国邀请赛上韩国队的队员看到了陈楠还都比划着向她问好。 2000年陈楠第一次入选国家队的时候只有17岁,但那时她已经是队里的第一高度。年龄小、灵活性好,训练又很自觉,从不偷懒,凭着那股子韧劲,没多久陈楠就是主力队员了。18岁就已成为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在中国女篮中还真是少见。 如果她不说话,你决对看不出她只有十九岁。陈楠站着不动的时候习惯双手叉腰,那派头很有领导风范。其实也难怪,小小年纪就要承担队里主力中锋的位置,不成熟、不沉稳也不行呀。在亚锦赛、东亚运动会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陈楠是中锋位置上的顶梁柱、篮下的主要得分手,她曾经单场得到51分,创亚洲女子篮球个人得分纪录。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她还曾作为外援参加韩国女篮职业联赛,那时她还只有18岁,只身一人到了韩国,语言不通,又没有专职的翻译经常陪同。她就和队员学点简单的韩语,像吃饭、吃饱了吗?而且韩国的饮食习惯很特别,每天几乎都是辣白菜、辣酱加米饭,没有什么像样的菜。本来不怎么能吃辣的陈楠,被迫天天以辣酱下饭。但是,陈楠适应得很好,她在韩国联赛中出色发挥,赢得了韩国球迷的青睐。 除了篮球,陈楠在韩国还找到了其他的乐趣——看韩剧。在韩国的日子她喜欢上了H.O.T和张东建。在她训练局的宿舍里,床头和门上都是她的偶像的大幅宣传画。而且如果你是第一次你光临她家的话,她会特别为你介绍她的偶像,“张东建——我的偶像,很帅吧!”

陈楠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吃冰激凌,她每天至少要吃六根冰激凌,不然她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儿,只要是训练结束,你准会看到她直奔小卖部,买上两根,一手一根开吃。2002年初国家队的冬训结束,大家都各回各队,陈楠、菲菲、任蕾都要回八一队了,八一队有专车来接她们,就在车都要开了的时候,陈楠还不忘买两根冰棍边走边吃。去哈尔滨,纪领队给大家带来了好几箱哈尔滨冰激凌。她更是破纪录的一次吃了八根,吃完还意犹未尽说:“要不是怕教练说,我还能多吃好几根,真的很好吃。” 陈楠说自己是八一队的“大霸王”,因为她经常和自己的好战友——张晓妮“二霸王”光临别的队友的宿舍,一边聊一边吃,直到把她们的零食吃光,才姗姗离去,还恋恋不舍的望着人家的冰箱,怕有什么漏网之鱼。所以八一队的其他队员,非常害怕陈楠和大妮光临她们的宿舍,更怕她们打开冰箱门,最怕她们的三光政策,让她们的“储备”在刹那间无影无踪。陈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学会英语,每次出国回来陈楠都有想把外语学好的冲动,但是回来训练一累她就有把外语放下了。她已经攒了一大抽屉的英语书,但是每次都是心血来潮看一两个小时,一累了就什么也不看了,所以现在听别人说英文还是一脸的茫然。 2009年,陈楠加盟WNBA的芝加哥天空队,这也是陈楠首次去WNBA打球。

中国的第一位奥运冠军是谁?

许海峰

开放分类: 体育、射击、民族英雄、运动员、教练

姓名:许海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7年8月1日

身高:1.73米

体重:80公斤

出生地:安徽省和县

运动项目:射击

最好成绩: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夺得射击自选手枪男子50米手枪60发慢射金牌

运动经历:

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并未受过射击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从小立志成为神枪手。他凭借自己卓越的努力,练就一手高超的射击技术。1982年入安徽省队,1984年入选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五运会射击比赛中,获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枚银牌

1984年 夺得第23届奥运会男子气手枪金牌

1986年 在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和自选手枪团体冠军

1986年 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

1990年 夺得北京亚运会四枚金牌

1991年 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

1991年 夺得第7届亚洲锦标赛五枚金牌

1984年7月29日 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

1988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获男子气手枪铜牌。

所获荣誉:

1984年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4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9年12月18日,在由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活动中他是8名获提名奖励的优秀运动员之一。

当前情况:

1994年底退役后,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后担任国家射击队副总教练,2001年3月,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6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射击中心副主任

执教战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李对红获得冠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陶璐娜夺得冠军

2004年:出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的副主任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许海峰教练历程

新岗位——依然处在熟悉期

2004年11月22日,徐海峰接到国家体育总局的一纸调令到自剑中心走马上任,至今已经有两个多月时间。从“枪林弹雨”中来到略显偏僻的老山西街,坐在自剑中心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新人”许海峰默默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没有了身处国家射击队总教练时的巨大压力,洗去了写就奥运会中国射击队最好成绩的荣光,如今的许海峰笑言:“干行政工作的确要轻松得多。”话虽这样说,但压在许海峰这位中心副主任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我分管的是现代五项和自剑中心所有项目的科研工作。”过去的两个月,许海峰对自己分管的现代五项进行了摸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段时间以来,我除了去广州参加现代五项队冬训动员大会和2004年总结会之外,基本都是在翻看规则,了解项目。但可以说,至今我最多熟悉了不到50%,依然还处于摸索阶段。”

新感受——任重而道远

对于一个已经在射击项目上干了近20年的老队员、老教练来说,要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实现角色转换,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来到新岗位的这段时间,许海峰感触颇多。

“总的来说,从训练一线换到行政岗位上,肯定有些不习惯。毕竟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和队员们一起训练和生活。”许海峰开门见山。由于分管工作的关系,如今的许海峰基本脱离了以前那种紧张无序的生活状态———每天按时上下班,批阅文件,参加各种会议……面对新的工作,许海峰坦言:“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但人总得适应环境。一切从头再来吧!”

在许海峰的调任通知下达的时候,曾有媒体报道说在雅典奥运会上用人失误是导致许海峰离开射击队的主要原因。对此,一贯少言寡语的许海峰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淡然表示:“离开射击队总教练的岗位是我自己的意愿。实际上,在雅典奥运会前我就专门表示过,这届奥运会后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当总教练了。”

跳出“三界外”的许海峰多了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我现在的工作感觉轻松多了,再不用像以前在射击队当总教练时那样操心。身体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新目标——北京奥运再创佳绩

虽然不再负责具体的训练事务,但许海峰对于自己主管的项目还是寄予了厚望。“在常人眼中,现代五项绝对是一个陌生的项目,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正因如此,我觉得这个项目更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现代五项在国内的基础比较薄弱。奥运会后,自剑中心对现代五项进行了分析总结,找到了项目发展的不足和难点。早在去年年底,中国现代五项队就展开了冬训。今年的全运会和一系列国际比赛将是新年的主要备战目标。对于北京奥运会,许海峰的目标很明确,“我们希望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块奖牌。此外,自剑中心的科研工作也要更好地为各个项目的训练比赛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