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超级联赛比分-印尼甲级联赛升降级
职业化之前(十连冠时期)辽足队员名单
职业化之前(十连冠时期)辽足队员名单,如下:
1、唐尧东
2、隋波
3、李争
4、吕东
5、孙贤禄
6、于明
7、马林
8、付博
9、赵世刚
10、庄毅
11、徐冬岩
12、曲圣卿
13、姜峰
14、董礼强
15、徐韬
16、程强
17、傅玉斌
18、黎兵
19、赵发庆
20、隋明云
扩展资料
辽足队“十连冠”时期:
1984年,在首届中国“足协杯”比赛中,辽宁队以快速的全攻全防,力克群雄,夺得金杯。随后,沈阳东北制药总厂与辽宁队实行联办,主动出资赞助。
1985年,辽宁队以“东药”队名义再夺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冠军。1986年再戴第3届全国“足协杯”桂冠。
1987年,辽宁队又在联赛中问鼎,接下来的5年中,除1989年因徐根宝执教的国家二队参赛屈居第2外,均获得联赛冠军。
1988年底,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东药企业集团足球俱乐部在沈阳成立,辽宁队成为该俱乐部下属队,实行半职业化管理。
1989年,东药俱乐部队以中国地方队的身份,由教练李应发、金智荣、蒋立升率领参加第9届亚洲足球俱乐部杯比赛。当年5月,东药队在小组预赛中胜日本、澳门,平朝鲜,以小组第一出线;12月在复赛中,又胜伊朗、印尼,平伊拉克,名列B组第一进入决赛。
1990年4月,亚俱杯决赛在东药队与日本全国联赛冠军尼桑队之间进行。4月22日,东药队先在客场以2比1战胜尼桑队,29日又在沈阳以1比1逼平对手,以3比2的决赛总成绩夺得本届亚俱杯的金杯,实现冲出亚洲的夙愿。东药队的这一大胜,使全国足球界深受鼓舞,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体育报》称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足球队在洲级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中国足球协会在发给东药足球俱乐部的贺电中更进一步指出:这是“在中国足球运动前进历程中,写下了可喜的一页”。
1992年1月,功勋教练李应发退居二线,杨玉敏出任主教练,王洪礼和蒋立升任教练,辽宁队拿下当年的全国足球甲A联赛冠军。
1993年,辽宁队以9胜3负夺得无升降级的首届全国足球甲A锦标赛冠军。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运动会足球大战,龙虎斗京华,结果汇集3支甲A雄师精英的辽宁队傲视群雄,在决赛中击败最后一个对手北京队夺标。
从1984年夺得首届足协杯冠军开始,辽宁队雄霸中国足坛整整10年,至1993年,球队先后获得两个足协杯冠军、6个甲级联赛冠军、一个亚俱杯冠军和一个全运会冠军。
中国足球历史可以介绍吗?
现代足球进入中国
二十世纪之初,现代足球由欧洲传入中国。“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非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士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其时,中国足球在亚洲逐渐发展强大,和李惠堂一起,涌现出了第一批开天辟地式的先驱,第一次出现代表国家外战的正规球队。这是一种标志,中国足球开始起步,足球在中国成为规范化的竞赛。在1915年到1934年,中国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九连冠,并于1936年,1948年两次入围奥运会。这时,中国足球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随后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原因,整个世界足坛都出现了一段真空,中国足球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后的足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队曾集体去匈牙利留学,并与1958年回国,可惜冲击1958年世界杯决赛圈失败,打击不小。或许这应该算作中国足球在整个20世纪的第一大事,它背后的深远意义,绝不仅仅是第一次整支国家队出国留学,第一次出现外籍国家队主帅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足球的骨干,李凤楼、陈成达、年维泗这批人,日后不但成为国家队主力,更长时期地占据中国足球的统治地位,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魄力在此后几十年里直接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主宰着中国足球的命运。而他们言传身教出的后代,无论是在当球员,当教练还是主管领导工作方面都深深带有前辈的烙印,因此,这批人成为近代中国足球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代所提及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足球之根源。
其后的时间内,是十年“”,在一个“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被禁止了。改革开放之后,苏永舜率领中国队冲击1982世界杯决赛圈失败。这是中国足球长期封闭,重返国际足联后首次冲击世界杯出线权,实质上它是中国足球现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足球与外界第一次全方位的碰撞与较量,使中国人第一意识到现代足球的残酷,初步接触到以主客场为代表的国际足坛的通行赛制。整个过程经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传遍整个中国,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看九寸黑白电视,读八分钱一份足球报的球迷群体,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次出现一球牵动亿万心的热潮,球星的概念开始形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至今依然是中国足球几代人奋斗目标。此后,足球确立了中国第一运动的地位。
1985年5月19日,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失去出线权,在场球迷情绪激昂,气愤难平,无处发泄,进而演变成打砸抢的街头爆乱。从此,中国足球不再孤立地被当作体育运动,而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被当作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引咎辞职,不仅仅因为比赛的失败,更被当成安抚民族主义情绪,稳定社会的替罪羊。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被赋予了沉重的社会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保守风气逐渐弥漫了整个中国足坛。中国队在亚洲从极盛转向衰落,技战术风格从主动进攻演变为防守反击,逐渐向二流水平滑落。
1988年的奥运会和1990年的世界杯,中国队插肩而过,因为了两个“黑色三分钟”。进入现代足球的中国队,抓住东西亚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对手韩国队的历史机遇,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冲出了亚洲。但中国足球却未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使自身有质的飞跃,因此进军奥运并未带来太多的影响。反倒是次年的世界杯预选赛所带来的冲击与反响要强烈得多,中国队两次在领先的有利形势下,两次在终场前三分钟内连失两球,痛失冲出去的历史良机。尽管又一次失败,但这种极度戏剧性的结果,使足球在中国社会受关注的程度又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1979年开始改革,开始对外开放,但足球上与“洋教头”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1992年,谋求开拓发展的中国队将请来了施拉普纳,但是冲击1994年世界杯决赛圈又再次的失败了。施拉普纳成为第一任来华执教的国家队主帅,他在中国不到两年的短短时期,是中国足球由专业化向职业化过渡的分水岭。虽然施拉普纳率队打出亚洲杯季军的成绩,也给中国队带来足球发达地区的部份理念,但限于他自身的水平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导致中国队失败的必然结果。施拉普纳之后引发了继续引进洋教练还是仍由中国人出任国家队主帅的争论,随着中国足球与国际的接轨,这种争议已不复存在。
职业化联赛之前的格局是辽宁的一统天下,作为中国足球第一大省,辽宁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连冠军王朝。实际上,东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国前列,但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以李应发为代表的辽宁队,才逐渐确立了辽宁足球在中国无可撼动的霸主定位。他们以每年夺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连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全运会,全国甲级联赛,足协杯冠军称号,和迄今为止中国球队唯一所获的洲际冠军亚俱杯。甚至在今天,职业联赛七年五夺冠的大连队,仍然带有当初的影子。辽宁足球成为中国足球最大的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足球的辉煌与失落。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职业化本意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从而使球员完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良性转变。结果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使足球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但职业联赛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假球黑哨,球员素质不升反降等等,随着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中国足球改革不下去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球员外战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现,终于使中国足球自我定位在亚洲二流上。
1997年的戚务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冲击世界杯力不从,所以惨败大连金洲,国人继续失望。本土教练的水平使得中国队不得不再次寄望于外教,霍顿来了。这位曾经中国国家队和国奥队的主教练,花了中国足球两年时间和若干万美金的“英国绅士”终究没有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考验。他的“平行站位”、“长传冲吊”理念没有拯救得了中国队。我们的打法没有变数和套路,结果只能那样。可惜一代那么有潜力的队员和同他们的前辈一样被写入了失败者的史册。但是,和施拉普纳一起,他们的足球思想却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足球。因此,中国足球坚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除了传统的男子足球,中国也努力发展女子足球。中国女足于1982年建立,但是长期以来女子足球在中国并不普及,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体制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专业体育时代,第一代女足球员仍然活跃在赛场上。只有在1996奥运会,1999世界杯上中国女足两度冲击冠军未果,屈居亚军之后,全国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热。[1]
曾诚留洋过印尼,广州恒大还有哪些奇葩的海归球员?
黄博文-东洋-韩国
2011年2月10日,韩国全北现代俱乐部官方宣布,原效力于中超北京国安队的中场球员黄博文正式加盟了球队。黄博文与全北现代签署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合约,年薪45万美元,开始代表全北现代队征战K联赛。2011年10月26日,黄博文随全北现代进入亚冠决赛,填补了中国球员8年亚冠止步4强的空白。但决赛全北现代不敌卡塔尔的阿尔萨德,最终黄博文随球队获得2011年亚冠亚军。
梅芳-西洋-法国
2008年9月4日凌晨的一场热身赛中,法国乙级联赛斯特拉斯堡队沃尔班队0比0互交白卷。来自中国武汉的两位小球员汪洋和梅方在比赛中亮相,这也是中国双子星抵达法国之后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在比赛中,梅方担任后卫,汪洋出任前锋。他们在比赛中下半场出场,发挥地中规中距。
郑智-西洋-英国
郑智,2006年12月29日,租借至英超查尔顿队,开始了自己的留洋生涯。但是赛季结束后查尔顿不幸降级。2007年1月,郑智被外借至查尔顿。查尔顿从他的英文译音替他取了“ZiZi”的绰号。同年的2月10日,郑智在作客对曼联的英超赛事中上半场第40分钟后备上阵,是他于新球会中的第一场正式赛事。2009年9月1日,郑智加盟苏超豪门凯尔特人,双方签订了两年的合同。他成为继范志毅,杜威之后第三名效力苏超的中国球员。
韩鹏飞-西洋-葡萄牙
2013年5月份加盟葡萄牙马夫拉足球俱乐部。2015年6月,以主力中后卫身份代表马夫拉足球俱乐部荣获葡萄牙全国锦标赛冠军。2015年葡锦标联赛升级组南区第2轮,首战告负的马夫拉回到主场一球小胜卡萨皮亚,取得升级赛首场胜利,中国球员韩鹏飞首发出场并打满全场。
冯潇霆-东洋-韩国
2009年2月17日,冯潇霆从青岛启程奔赴韩国,与新东家大邱FC队会合,征战新赛季的K联赛,而大邱FC俱乐部也在俱乐部官网宣布了冯潇霆的加盟。2009赛季,冯潇霆在大邱FC队共效力19场。2010年2月1日,2009赛季韩国K联赛冠军全北现代队官方宣布,中国球员冯潇霆加盟球队。2010赛季,冯潇霆在全北现代队共效力11场。
王上源-西洋-比利时
2013年7月16日,王上源与比利时豪门布鲁日俱乐部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外加一年选项(布鲁日有优先续约权)的合同,他成为布鲁日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球员。[6]北京时间2013年7月27日凌晨,2013-14比利时甲级联赛首轮,布鲁日主场2-0沙勒罗瓦赢得开门红,中国球员王上源首发迎来处子秀并取得进球,赛后入选比利时《voetbalkrant》网站评选的2013-14赛季比利时甲级联赛首轮最佳阵容。
徐新-西洋-西班牙
2010年末到西班牙学习训练,效力于马德里竞技.位置可踢后卫和中场。2014年代表马竞c队征战西丙。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西班牙青年联赛,马竞B队与阿尔孔科B队的比赛中,徐新替补出场,在第93分钟打进一球,这是他马竞B队的首粒进球。
曾诚-南洋-印尼
2005年,曾诚被租借到印尼联赛的苏拉巴亚队,并成为印尼联赛门将中的佼佼者。当时他参加完城运会,在武汉队担任替补门将,出场机会比较少,“俱乐部当时通过联系,让我去印尼踢一年球,其实真正待的时间不到一年吧。俱乐部希望我多一点打比赛的机会。毕竟当时18岁多不到19岁,如果不多打比赛,可能对球员的成长不利吧。”曾诚随后在印尼俱乐部发挥出色,并且保持队内多场不丢球的纪录。
进的球多的人是谁
谁是世界上进球最多的人?(一个中国人的传奇)
谁是世界上进球最多的人?
是巴蒂斯图塔?
不好意思,不是。
是贝利?
恭喜你,差点就说对了!
其实,进球最多的人不是大家经常提起的贝利,而是一个中国人。
对了,他就是我们在**上看到的“大力金刚腿”。他射出去的足球象炮弹一样,禁止民间收藏武器的国家应该把他抓进监狱,因为他的腿上藏了一门加农炮.......
在中国同比利时的一场足球赛中,他带球形成单刀之后居然吓的对方门将抱头鼠窜,写下了世界足球史上的传奇。
据统计,他的正式比赛进球比贝利还要多。而他的力量更让人称道,据说他可以一脚把球踢爆。
他最后一次活跃在赛场上是在1936年以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奥运会。
他的名字叫李惠堂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 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
李惠堂从小就酷爱足球活动。6岁时,其父把他送回原籍梅州市五华县锡坑乡老楼村读私塾,读书之余,他以家门前宽阔的草坪作球场,呼朋引伴苦练足球技艺。5年后,他回到香港,继续刻苦训练,并常常请教球坛先辈,技艺大进。在1922年香港“夏令营杯”赛中,17岁的李惠堂展现了娴熟的足球技巧,被足坛前辈所看中,赛后即被吸收为南华体育会甲级队足球运动员。此后在沪港埠际赛、甲级联赛、远东运动会上,他所参加的球队都获得冠军。随后在出访澳大利亚各役中,他也屡立战功,从而声名鹊起。
1925年秋,李惠堂赴上海。起初加盟乐群足球队,击败高丽队并在市锦标赛中夺冠。之后,受聘为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1926年,上海举办万国足球锦标赛,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了葡萄牙、苏格兰两个强队,创造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同年夏,李惠堂发动在沪粤人组建乐华足球队,并任该队董事长和队长,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实力最强的足球队。在全国联赛中,乐华队获冠军。在“史考托”杯赛中,乐华队以4:1击败蝉联九届冠军的外国腊克斯队。1927年,乐华队战胜各国劲旅组成的西联队,获西联甲级第3个冠军。1928年,李惠堂参加万国球赛,被评为最佳球星。1929年,李惠堂加盟的上海队,获全运会足球冠军。李惠堂娴熟精萃的运球技巧和神乎其神的妙射绝技,使上海观众为之倾倒折服,每次出赛,球场均座无虚席,到处流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佳话,一时间,李惠堂的英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1930年,李惠堂从上海回到香港任南华足球队长,带队频繁出赛,所战皆捷,连续数年为全港甲组足球赛冠军杯得主,并在第六届全运会足球赛中获得冠军。
1934 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李惠堂担任中国足球队队长。在第9届远东运动会上,日本足球队和中国足球队并列冠军,日本队扬言要在这届远东运动会上打败中国队,而以李惠堂为主力的中国队亦斗志高昂,决心教训这一骄狂的对手。决赛那天,天气特别炎热,战况空前激烈,在全场比赛即将结束时,比分依然是三比三。这时,中国队获得罚点球的机会,由李惠堂**刀,一鹄中的!顿时,在场侨胞观众欢声雷动。这场球赛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的威风,李惠堂亦荣获了“亚洲球王”的称号。
1941年,李惠堂率华东足球队访问马来西亚,在与槟城军联队对垒时,以11:0大胜,他一人独进7球,并令人震惊地射穿了对方球网。还有一次李惠堂率队与外国球队交锋时,获点球机会,他发脚怒射,球如炮弹出膛,对方门将接球后连球带人滚进网窝,当即呕吐不止,从而有李惠堂罚12码,力大无比,要踢人的传说。致使有一次李惠堂率队与印尼队比赛时,对方门将见到李惠堂在其门前得球将要举脚发射时,竟然离开球门不敢防守。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本攻陷后,李惠堂逃回老家,曾先后在锡坑、安流、河口、横陂、华城等镇献技传艺,并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访兴梅,有力地推动了家乡足球运动的发展。以后,梅州被誉为“足球之乡”,与李惠堂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日本投降后,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仍效力于南华足球队。
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华足球队到东南亚访问,与泰国、新加坡等国足球队比赛10场,场场告捷。回港后,李惠堂又参加了香港华联与西联一场足球比赛,年已40多岁的他仍勇猛异常,接连攻入数球,结果华联队以4比2战胜西联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挂靴”的告别赛。
1948年李惠堂在港创立华人足球裁判委员会,并连任六届主席。此后他以主要精力转向从事教练、著作和电台、报刊体育评论工作。
1979年7月7日,李惠堂病逝于香港,终年75岁。
李惠堂纵横驰骋绿茵25年,足迹遍及亚、欧、澳州。他从17岁成为甲级队员,到42岁挂靴退役,每次比赛都有进球纪录,踢球25年,进球2000多个,获得过50多个荣誉称号,胸前挂满了光彩夺目的奖章。他所参加的足球队,曾荣获过5次远东运动会冠军,4次全国冠军,26次香港冠军,1次广东省冠军,2次印尼冠军,2次亚洲冠军。他曾两次代表中国出席奥运会,尤其是第一次,从东南亚到西欧,沿途 27战,战战皆捷,他独自破门34次。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 (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