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徐济成:从资深体育记者到奥运精神传播者

央视篮球解说嘉宾-央视篮球解说嘉宾是谁

说起新华社著名 体育 记者徐济成,球迷并不陌生,圈内人士称他“大徐”。这些年来,央视NBA等重要篮球赛事转播,经常请徐济成做嘉宾。徐济成的篮球解说非常专业,球评也很到位,有深度和独到见解,深受球迷喜欢。不少人可能并不知道,徐济成曾是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

我认识徐济成是通过篮坛名将、原济南男篮主教练张斌。徐济成与张斌当年在济南市体校时是队友,两人关系很铁。当年徐济成和张斌双双到了部队,徐济成加盟原北京青年篮球队,张斌去了原济南篮球队。徐济成在专业队打了五年球,1982年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英语系,毕业之后分配到新华社,成了一名 体育 记者。徐济成是地道的济南人,有一年回济南省亲,张斌约我一起与他吃饭,从此我们成为好朋友。

吃饭期间,徐济成与张斌回忆在济南市体校一起打球的难忘岁月。那时张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因为长个饭量大,平时也缺油水,有一次到教练家里吃饭,一气吃了120个饺子。后来,我把张斌的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爱人,她爱人哈哈大笑,说他们认识这么多年,张斌从来没说这个“秘密”。

从那次聚餐之后,我与徐济成交往多了起来,在一些大赛采访中经常见面,也得到他的一些帮助。

北京奥运会,徐济成在奥组委负责媒体运行,担任MPC常务副主任,专门为全球持证记者服务。他说,以前采访奥运会都是别人为他服务,这次要转换一下角色,给同行服务。

徐济成连续报道过五届奥运会,切身感受到媒体记者的所想所需。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全球记者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是他的追求和目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我在济南时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奥组委的山东人》,与同事訾言曾专门对徐济成进行过一次专访。

徐济成说,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是一个繁忙的部门,作为媒体运行部的副部长、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常务副主任,工作常常是“连轴转”,往往一下午就有几个会要参加。

“过去采访奥运会像是开人家的车,现在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则是造一辆自己的车。”徐济成这样比喻过去和现在的工作。

媒体运行部最核心的职责就是为21600名注册媒体人员进行设备、设施、政策和服务方面的准备及运行,保证他们能够最好和最大范围地报道好奥运会。

“因为媒体把有限的奥运会变成无限,把奥运精神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就曾经说过,奥运会成功与否是由媒体作出评判的。”徐济成说。

在北京奥运会筹备的日子,忙碌可以说是徐济成工作状态的最准确写照,他除了完成奥组委的各项工作外,还要兼顾央视的NBA解说。

那段时间,徐济成一般早上6点起床,送孩子上学后就到奥组委开始一天的工作,“就说今天吧,不到8点就进办公室了,先看邮件和一天的工作安排,9点正式上班,10点开会。然后约工程部的人去工地,确定了一些临时建筑的事情。中午会见MPC(主新闻中心)的赞助商,确定赞助物资。下午1点半回到奥组委,开临时紧急会议。然后是部分媒体注册的事情,帮央视协调证件问题,开完这些会就到了晚上6点了。这时去场馆的同志们又回来了,我们研究了一些模拟测试的细节问题和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徐济成表示,媒体的竞争不亚于赛场上的竞争。“我们就是要确保媒体应有的权利,帮助他们完成奥运会的报道工作。”

徐济成说:“最近有一系列的奥运测试赛,奥运会倒计时马上要到100天了,媒体运行的工作是从7月8号开始,比开幕式提前一个月。我们要利用最后的综合测试赛,进一步磨合团队,为奥运会做最后的准备。”

到北京奥组委前,徐济成是新华社的资深 体育 记者,对记者的需求,可以说他比谁都明白。尽管每天的工作非常忙,但是每次记者采访他,他总是尽量挤出时间。“我报道过5届奥运会,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竞争、国力的竞争,也是媒体的竞争。”

谈到奥运会的经历,徐济成感慨万千,“奥运会对我来说就像一次大团聚,在那个瞬间你能感觉到地球村真正存在,五湖四海的朋友全都会集在一个地方,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大家能那么和谐地在一起。这种经历会成为记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次想到奥运会都会感到一种激动,这是对人类有益处的大团聚,包含的不仅仅是 体育 ,还包含着文化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向往和平、向往发展的一种意愿,所以它更像是大团聚。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真正反映出全世界人民的心声。”

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徐济成亲身采访了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我走了一圈,先到了亚洲的汉城(现名首尔),然后是欧洲、美洲、澳洲,最后回到奥运发祥地雅典。如今奥运会来到北京,该我们自己做一届奥运会了。”

五届奥运会的经历被徐济成描述成“开了五部车”,在奥组委工作,就是“亲手造一辆车”。

进入北京奥组委3年多了,徐济成真切地体会了“造车”的感觉,“和‘开车’绝对不一样。‘造车’事无巨细,不断地碰到困难和问题,不断地解决掉,是一系列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复杂但有规律,我们力求通过工作积累规律和经验,为后人留下一些奥运财富和遗产。”

对于“造车”,徐济成还有自己的理解,“这届奥运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和我们的承诺办好,我们也要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北京的新貌,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不是强加给别人,我们就是安详地存在,然后让大家走近我们。”

在奥运会筹备的日子,媒体运行部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徐济成还是挤出时间写文章,发表评论,更新博客,笔耕不辍。

“我争取在奥运会期间写些稿子。希望到时自己不要太忙,因为那意味着我之前没做好准备。”奥运会之后,徐济成就将完成自己的“造车”经历,“我还会做记者,还会写稿子,还想‘开车’。”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经常在主新闻中心见到徐济成,每次见到我,他都热情打招呼,让我感到很温暖。“兴步,有什么事随时找我。”

北京奥运会堪称无与伦比,已经成为奥运会史上的标杆,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服务赢得中外媒体记者广泛好评,这里面凝聚着徐济成心血,也有他的功劳。

如何总结北京奥运会的媒体服务,徐济成用了一句话进行了概括。“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是教科书。”

去年9月20日,“泉城杯”篮球赛老年组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徐济成在百忙之中赶回济南,与纪敏尚、范斌等名将一起助兴,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篮球事业发展。

谈到”泉城杯“篮球赛,徐济成表示,希望“泉城杯”一直办下去,“通过这样的 体育 比赛,不仅能够提高大家的健身意识,提升生活质量,还能让大家通过篮球得到更多的交流。泉城杯的举办,也使济南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如今北京冬奥会正向我们走来,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的徐济成表示,他努力将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一个让全世界青年相聚、相识、相互促进交流的平台。

徐济成期待北京冬奥会开幕,再一次为全球记者提供最优质、最专业的服务。

中央电视台篮球解说员都有谁,谁解说的最好

于嘉 孙正平是经常转的,至于大徐张导和苏群都是特邀佳宾,而谁比较好的问题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过楼上兄弟说的ESPN的解说员我认为那还是央视好一点,ESPN的说瞎话本领更凶!而且装做很懂英语的样子喊姚明就喊“姚~~~~~命”,真是恶心的不行啊。央视虽然太主观的支持火箭队,但是像大徐张导等亲身从事篮球事业的解说员他们的解说才是最有信服力的.

求央视体育主持人杨健、杨毅的资料,越多越好。

杨毅:现任体坛周报做篮球部主任

中央电视台篮球解说顾问

30而立,生于北京,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师哥师弟遍天下。

采访过三届全运会,1997上海(当年还在实习),2001广东,2005江苏;

三届夏季奥运会,2000悉尼,2004雅典, 2008北京

一届冬季奥运会,2002盐湖城,第一次采访冰雪项目,亲眼目睹大杨扬冲破冬奥中国第一金;

然而安身立命之本,还是篮球。

经历四届亚洲锦标赛,1999福冈,2001上海,2003哈尔滨,2005多哈;

两届世界男篮锦标赛,2002印第安那,2006扎幌琦玉;

两届世界女篮锦标赛,2002江苏 2006巴西;

先后九次孤身深入美国,探访NBA人文地理;

王治郅在达拉斯,巴特尔在丹佛,姚明在休斯敦;

唯一曾经在这三地,全景目睹三大中锋加盟和奋战NBA的中国记者;

一路走来,不敢停步。

2004年雅典之后,离开《北京青年报》,与苏群、孟晓琦创建《篮球先锋报》任副总编,销量日升。

现为体坛周报篮球编辑,中央电视台特约嘉宾

少读三国,左传,战国策,24史读到《明史》之后,不愿再读。

人生格言:平生不弄险,但不等于会在机会面前退缩

杨毅是中国最早深入报道NBA的一群人,他的风格以独到幽默著称

杨建:2004年的8月28日是让所有中国人,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感到震撼和自豪的一天,刘翔创造了历史.我在现场解说。此时此刻,7万多人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好象在瞬间爆发了,中国闪电的力量震荡全球。确实,在现场声嘶力竭咆哮的我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巅峰状态。

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解说员,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的不足,同时我更清楚地知道我的人生和体育无法分离。

9岁开始进入区体校,练习中长跑。那时总有两个梦想:1、改练短跨,因为中长跑太累。2、到上强度的时候,教练就生病,因为中长跑太累。

11岁一次骨龄测试,教练告诉我只能长到1米73。记得很清楚,当时就哭了。

结果,14岁就长到1米86,开始正式练习跨栏。之后,进入北京三体校。

16岁之前没拿过什么冠军,教练跟我说:18岁,你是亚洲高水平。

最好成绩15.1, 差0.1秒达全国一级。

身上的两次大伤,不是因为田径,是因为打篮球。虽然影响运动生涯,至今阴天还阵阵作痛,但对这个我挚爱的运动仍然乐此不疲。

18岁以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身份特招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从此“练跑”改“练声”了,不靠腿靠嘴吃饭了。

2001年大运会,解说刘翔第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

2001年广州九运会。

2002年亚运会,世界女篮锦标赛。

2003年伯明翰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见证刘翔的世锦赛第一枚铜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解说篮球,田径。

从2001年开始报道解说CBA,NBA联赛,见证上海与八一宁波的颠峰之战,亲历雅典男篮力斩塞黑。

从2001年开始解说了4年的黄金联赛,大奖赛及所有大型赛事的田径比赛。

国内有哪些著名的篮球解说?

在篮球赛事的转播中,有一个职业可谓必不可少,那就是专业的篮球评论员了。这些解说员可以通过自己专业的知识和对场上局势的判断,生动的讲给屏幕前的观众朋友,可以说,如果看比赛的时候没有解说说上两句,都觉得少了点什么!而国内也有不少知名的篮球解说,他们的风格各异,但是都深受球迷喜爱,那么,这些篮球解说员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王猛

作为中生代一辈的篮球解说,从记者转型成为评论员的王猛在解说时即生动、又不失专业性,尤其比赛进行中更是会独创一些词语,在球迷群体间不断传播,比如?厉害炸了?这个球迷中口耳相传的词正是来源于他。作为腾讯体育如今的王牌解说,王猛的实力已经受到球迷和同行的肯定,一说到篮球解说届的光头,大多数球迷想起的都会是生动幽默的王猛。

苏群

当年篮球先锋报的总编辑苏群无疑是中国篮球媒体领域的****,在行业内可谓极具分量。苏老师的解说风格看过比赛的球迷一定有所了解,那就是掷地有声、让人身临其境,苏老师会根据场上的形势为处于劣势的一方出主意,真正做到了公平没有偏袒的解说。在遇到好球时,苏老师也会和我们一样欢呼大叫,可谓十分真实,也是小编十分喜欢的一位解说员。

杨毅

而当年和苏群有过不愉快的杨毅则属于另外一种解说风格了,杨毅的解说风格如同白开水,如同君子一般很少有情绪起伏,但是会讲解一些比赛的细节和干货。相比于解说员,杨毅更像是一个说书人,将场上的局势直白的告诉你。而作为如今国内最吸金的篮球解说员,杨毅的商业头脑也一直受业界肯定,当时网上黑他的?没有奇迹了?,更是让他以此噱头印到T恤上,真的是一个精明的解说员。

马健

前两天和杨毅在网上battle的马健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篮球评论员,众所周知,解说员有一个最大的禁忌就是带有主观情绪,而马健则是一个铁杆詹密,并且丝毫没有掩盖的表示。而且,在之前对于邓肯评为历史第一大前锋后,他的一句?谁公认的?更是成为球迷间的笑谈。不过,马健老师的解说风格还是十分不错的,声音十分浑厚,听着很舒服,如果少一些个人主观色彩想必更能让人接受。

于嘉

作为央视的名嘴,于嘉老师无疑是很多人的篮球启蒙人,依稀记得当年CCTV5的每日五佳球就是由于嘉老师配音,他的声音无疑能勾起很多球迷的回忆。作为专业的篮球解说员,于嘉老师解说专业但不枯燥、公平但又不失激情,可以说是小编最喜欢的篮球评论员了,你们呢?

张卫平

如果说解说届最大的詹密是马健,那么最大的科密无疑是张卫平老爷子了。和其他解说员不一样,张老爷子当年可是国家队的主力,有着?亚洲魔术师?的美誉。而退役后转型作为记者和解说的张老爷子依然不失对篮球的热爱,虽然已经头发花白,但是一旦开始解说,那两眼就开始放光,能给你讲个滔滔不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科比的宠爱了,无论科比做出什么样的进攻选择,无论进球还是打铁,张伟平总是说一句?合理!?因此,他也被球迷称为?卫平-布莱恩特?,可谓是十分可爱的老爷子了。

当然,国内还有很多知名的解说员,比如腾讯的柯凡、殳海、王子星;央视的杨健、徐济成都是十分不错的解说员,正是有着如此专业风趣的解说员才让比赛没有那么无聊,小编也是希望中国诞生更多专业的篮球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