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举国体制的关系-举国体制下奥运会
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
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优秀的教练员和软硬件设施,集中选拔、培养、训练有天赋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在比赛中与他国竞争,争取优异比赛成绩、打破记录、夺取金牌的体育体制。
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从原苏联学过来的。原苏联就是由政府选拔和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使优秀的教练员都有统一的观念和训练计划。在这种制度下,运动员守纪律,训练刻苦,求胜欲望非常强烈,这在奥运比赛中是致胜的关键。
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指的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但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程度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大多数的其它体育项目,因商业性比赛根本没人看,靠市场体制是不可能解决的经费问题的,最后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三届奥运会上失败说明了甚么带给我们的是甚么?
举国体制还是有它存在的作用的,在80年代通过举国体制促使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地成功和关注,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人们,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相比较上面的三届奥运会则与其相反
奥运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好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体育运动史上百年来难得的一件大事,它也是全国的一件大事,要我们用“举国体制”把它办好。
现在奥运会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想办奥运会的城市越来越多,其中有其原因。比较
趋向一致的看法是,奥运会的举办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都可能有积极的影响。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还是正面者居多,负面者占少数。知道可能存在负面影响,我们就能够事前把这种负面影响设法减至最小的程度。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办奥运会,政府部门的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不同国家,干预程度不同。奥运会虽然越来越是用市场操作的办法去办,但是完全靠市场是绝对办不好的,因此我才敢说,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可能把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积极的影响是什么呢?我首先想说的是,奥运会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促进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的机遇,积极的影响要靠政府主导下的共同努力,它不可能自动产生。因此,说来说去,奥运经济只是可能产生的一些经济现象和概念,它不是你一办奥运会就能使经济自然走上这个轨道,不是规律性的东西。
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政治,世界首先对中国刮目相看,再而就是北京将成为世界特别关注的一个中心,最后是全世界的主要媒体,不仅是体育的,都将会师北京,集中地对中国、对北京奥运会进行报道。其受众是全世界各国各地的各阶层,这个影响将很大的。我回忆,1993年我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都抱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好像什么都不顺他们的眼,2001年再次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我们的综合国力扎扎实实地加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确确实实地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生活不折不扣地改善了。于是,大家都想亲眼来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奇迹”。这是最切实的,最受人欢迎的对外宣传。我国的人民高兴,海外的侨胞和华人兴奋,各国的朋友要亲临其境,这哪是花钱能买到的呢?!
积极的影响还在经济发展上,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回顾一下亚洲过去办奥运会的历史。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地办了东京奥运会,全世界一下子转变了对日本的看法,日本从此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新干线高速列车,架空的城市交通干线,这些标志着日本繁荣的东西都是始于东京奥运会前后。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这是韩国在经济上蓄势待发的一个起飞点,韩国企业从此进入世界市场,韩国逐步开始对外界全面开放。历史的实证是,奥运会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产生的发展机遇会大于发达国家。现在世界上有些研究学者在谈论着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后,会朝着世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迈进,我们当然希望这种预言会在我们努力下实现。日本和韩国国土小,他们举全国之力能做到的,我们根据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看也必然会有大的跃进。因为,奥运经济能促进和推动的是实体经济,是产生长期效果的社会性投资,不必过度担心奥运泡沫。所谓泡沫是引起所谓财富效应的虚拟式增长,资产价值的无名抬升。从目前看,北京奥运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搞的是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建设,是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件建设,做出来的确实是能使居民分享的大蛋糕。
积极的影响也在社会发展之上。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这也正是奥林匹克理想的目标和宗旨。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而北京奥组委在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宣传活动都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例如,志愿者活动,意义不简单地在于能招募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工作人员,更在于通过这个涉及全国的活动,使人人要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样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动,完全打破了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个“看不见手”的推论。人在自愿为社会作贡献的时候,社会就能实现受益最大化。我们现在在利用奥运会推动公正和谐社会发展所做的有效实践中,必将会以北京2008奥运精神的形式给中国留一笔可以世代受用的精神遗产。
积极的影响当然也在体育运动上。举办奥运会自然要增加北京市及其他城市的体育设施,充实了发展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目前社会上有人质疑这些新体育设施会成为奥运会后的城市包袱,我毫不隐瞒我的观点,奥运会是一个特殊的盛事,它对体育设施的要求超过常规发展需要,可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没有这些体育设施,奥运会怎能举办,奥运会不举办,上面论述的积极影响如何能存在,这是一个所有奥运会城市都会面对的问题。北京有1000多万人口,又是一个文化体育高度发展的城市,我相信它“消化”这个所谓“包袱”的过程会相对较短。讲到体育运动,我们也不能回避我们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将会如何?运动成绩确实能够起到放大其他奥运成果效应的作用。因此,国民对国家体育总局,对我们体育健儿期待也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因为我们经过几代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确实从体制上、机制上、人才上、技术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些期待并非奢望。然而,我们也应该理智地看到,运动场上的竞技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毕竟不完全一样,竞技中的不确定因素、难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多,分毫的判别可能造成结果的大不一样。我们相信国家体育总局和我国体育健儿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愿望,正在丝毫不懈怠地拼命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成绩不会差,他们在做争取最佳成绩的努力,但是要谁打什么保票是不现实的。
奥运会是中国百年中的一件体育大盛事,也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我们相信,奥运会会给中国、给中国人民留下值得骄傲的记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