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有什么利弊?

北京奥运会争议-北京奥运会负面信息

其实呢,只要用心,说不定北京还可以像洛杉矶那样大赚一笔,或者像汉城一样来个经济腾飞。不过奥运会后场馆的后期工作也是个问题。反正北京奥运会招募志愿者安排不妥当,北京才几个人呀,那么多名额,全中国都没他一个多,想想,没有我们这些兄弟省市,就一个北京,能申办奥运会?

他为什么三次痛失奥运会单打冠军呢?

王皓绝对是有实力拿奥运金牌的,能够三次打进奥运会的乒乓球单打决赛也说明了王皓的实力,而且王皓职业生涯拿到18个世界冠军也是排在所有乒乓球的前列。只不过在奥运会的单打项目上,王皓在三届奥运会中连续输给了柳承敏、马琳和张继科,没能拿到金牌。王皓之所以会输,一方面是因为王皓在技术上有缺点,前三板不够强,遇到发球和前三板很强的球员就很容易输。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王皓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在大赛的时候心理状况不够稳定,比较容易满足,自律性也不够。最后就是王皓的运气不够好,比如04年的雅典,王皓之前基本没有输给过柳承敏,但是在奥运会上遇到了柳承敏的大爆发,丢掉了最后的金牌。后面两届输给马琳和张继科同样也有些时运不济。

王皓在中国乒乓球队里是比较特别的,他的冠军数量是不少的,职业生涯拿到了18个世界冠军这个数量和马琳是一样的,而且他生涯里,世乒赛、世界杯都拿到过单打冠军,但是唯独少了奥运会的单打冠军,不过王皓也拿到过奥运冠军,只不过是团体冠军。

王皓第一次在奥运会是输给了柳承敏,也是这些年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最大的失利。在那次决赛之前,王皓多次在比赛中遇到柳承敏,但是都没有输过。那次奥运会的决赛,柳承敏的状态特别出色,他半决赛淘汰的是击败马琳的瓦尔德内尔,这让他信心大增。

在决赛里,柳承敏在气势上压倒了王皓,而王皓当时还年轻,没有太多的经验,面对凶狠的柳承敏,王皓显得有些慌乱,最后才输掉了比赛,在那次奥运会之后,王皓又多次遇到了柳承敏,都赢下了比赛。

后面两次奥运会,08年王皓遇到的是马琳,马琳和王皓是非常熟悉的,两人谁赢谁输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王皓相比于马琳而言没有那么大的好胜心,而已当时王皓也有很多负面新闻,远远没有马琳稳定,所以输掉比赛也是没什么意外。

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王皓再次打进了决赛,遇到了是新秀张继科,但是当时王皓当时的状态不是特别好,一方面是年纪大了,而且王皓不是特别自律,体重失控。而且王皓的自信心一直都不是很足,而当时张继科处于上升势头,气势非常地足,所以王皓又一次输掉了奥运决赛。

王皓之所以输掉三次奥运决赛,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运气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王皓自身也有很大问题,心理状态不稳定,身体状态不佳,都是他输球的原因。

“弃暗投明”来到中国的奥运天才林孝俊为什么无缘参加北京冬奥会?

林孝俊无缘北京冬奥会的原因,是更改国籍没有满3年的时间,所以是不具备出赛条件的。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强大,和经济的实力。这次的北京冬奥会,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对于运动员来说,能在自己的国家争得荣誉,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弃暗投明”的奥运天才林孝俊

林孝俊是1996年出生的,虽然现在年纪还小,但是已经获得过奥运冠军了。可以说林孝俊是年少成名,在短道速滑的项目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后来林孝俊在一次训练当中拉了队友的裤子,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林孝俊就被举报了。于是林孝俊就被禁赛了一年,这件事情当时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

因此北京的冬奥会,林孝俊就无法代表韩国来参加了。也许林孝俊在韩国发展的道路上就会有很多的阻碍,所以经过考虑之后,林孝俊决定放弃了自己的韩国国籍,选择加入了中国的国籍。本来林孝俊是想要加入中国国际以后来参加北京的奥运会,可是这件事情想要实现并没有那么容易。

林孝俊无缘参加北京奥运会

林孝俊不能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原因,是由于因为林孝俊更改国籍并没有满三年的时间,因此是不可以去参加国际上面的赛事。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韩国方面的奥委会同意他可以参加比赛的话,那么林孝俊就是可以参加北京冬奥会了。但是现在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方面是没有同意他参加比赛的,因此他就无缘北京冬奥会了。

后来在短道速滑队的合照上有看到林孝俊的身影,本来想在这次的北京冬奥会上大显身手的,可是却没有机会,也只能再等一等了。其实对于林孝俊来说,他真的是一个天才,特别是在短道速滑上面,他的经验和优势还是非常高的。可惜林孝俊被韩国提出了国家队,但是自己又非常热爱这个项目,所以才会到中国来发展的吧。如今的林孝俊已经是中国人了,在未来有机会相信他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次林孝俊没有参加成北京的冬奥会,很多网友都是非常不满意的,觉得这背后一定是韩国在刻意阻拦。总之事情已经到现在这种情况了,没有办法再挽回了。对于韩国来讲,从政策以及整个事件的发展流程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韩国也算是公事公办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林孝俊可以代表中国参加更多的比赛,然后获得更多的奖励,让自己在短道速滑上闪闪发光,成为更优秀的人。

回顾历史,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影响到底有多大?

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经过100年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出于和平目的规模最大的活动,奥运会已经具有全球性、持续性、综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内涵高、筹办时间长、投资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和竞赛水平高等特点。它已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效应的令人瞩目的活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舆论及商业集团广泛的关注。奥运会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现今任何一项其他社会文化活动。

为什么1984年以后办的奥运会能获得众多国家的青睐,究其原因,举办奥运会能获得很多的资金、人员和物资等方面的收入。但举办奥运会收入巨大的同时,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举办城市少则十多亿美元,多则近百亿美元的花费。奥运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在国际的发展也凸显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即奥运会引发对基础设施投资、旅游出口、电视音像出口、商业贸易等需求的变化,通过直接效应和乘数效应影响主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不过,这种冲击是短暂的,尤其是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集中爆发,形成需求的“峰聚效应”。

一、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及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

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如将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计入举办奥运会的花费,奥运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此时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人们通常预计的要小。

分析奥运会的收入来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资助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而组委会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从组委会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从举办奥运会获得的收入来源将举办奥运会的模式分为: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场营销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场营销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模式。根据洛杉矶奥运会、蒙特利尔奥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鉴北京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问题。

探讨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机制显示,奥运会首先作用于主办地的支出、形象和技术,然后通过经济系统中的互动机制最终体现为产出、收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变化。根据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奥运会经营盈利、净经济效益为正;奥运会经济影响的绝对数值较大;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强度数值不大;奥运会受益产业比较集中;奥运会促进主办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奥运会经济影响效果存在着差异性。

笔者根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显示,奥运会的入境旅游效应比较明显,相比之下国内旅游并不突出;奥运会旅游活动主要基准在主办城市和地区,区域扩散效果不突出,从数值上看奥运会旅游效应的强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但奥运会对主办地形象具有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对奥运会旅游和经济影响的预测应该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中,直接影响包括促进举办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增长,相关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等;间接影响包括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负面影响指体育设施闲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社会额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奥运经济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比例达1.23%,为我国创造210万个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京津冀区域增长的途径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北京奥运经济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对京津冀区域出口的扩张带来经济的聚集,新的企业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大,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成本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

从这个角度分析北京奥运经济的动态性区域经济影响得出,主办城市北京由于举办奥运会产生“溢出”性的需求效应,北京由于经济和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向河北、天津地区扩散经济、旅游和交通活动,经济会因此增长1.2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财政局统计的2000年悉尼奥运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显示,主办奥运会对劳动力有很大的需求。结合中国的情况,目前的多数失业属结构性失业而不是周期性失业,根据北京政府对奥运经济体系中供给方面的因素,以及奥运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弹性考虑,在面对奥运会积极的短期需求冲击时,就业数量的提高程度会更大,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经济增长0.3%-0.5%,为北京经济增长2%

根据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财政预算,北京奥组委预算支出16.09亿美元,预算收入为16.25亿美元,盈利0.16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中,没有奥运会也将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环境保护、公路铁路交通和机场建设费用,合计123.85亿美元;而因奥运会而发生的非组委会支出项目包括体育场馆和奥运村,合计18.71亿美元;非组委会预算支出(城市、地区或国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资)总计为142.56亿美元。这样,奥运会相关总支出为158.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12亿元人民币。

最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仅北京市的奥运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预期北京奥运经济在未来7年里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投资、消费、出口、政府债务等)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产出需求,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在数量上(而不是长期增长率)的增加。

根据中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每年为我国GDP增长贡献0.3%-0.5%。由于尚缺少对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检验,还不能断定北京奥运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期限。

经过进一步分析预测得出,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因为奥运会对北京市的基础性资源或者生产过程改进或者资源的更集约化利用,那么无疑将提高北京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改进或增加的程度有多大,以及从这种改进或增加的时间性来讲,增长的期限能到2015年左右。

奥运会后外国对中国怎么评价?

奥运后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彻底颠覆!!o(∩_∩)o...\x0d\ 人民日报8月16日讯 在北京奥运会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玩味的现象:不少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颠覆”了。\x0d\ 一对德国母女来北京看奥运会,临行前有人告诉她们,北京可能“不安全”。然而,到了北京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她们到什刹海观夜景、品小吃,玩得十分尽兴,觉得北京很安定、很有特色。\x0d\ 日本电子杂志《亚洲之波》编辑池田康看了开幕式后,印象大变。他说,以前感觉中国“问题很多”,“很可怕”,现在感到“中国时尚漂亮”,“很柔软、很温和”。\x0d\ 英国《卫报》网站记者安迪·布尔是第一次来中国,他实地考察了北京的道路、环境,接触了不少的人和事,对北京的印象发生了“颠覆”。他写道:“我原先的想法再次被颠覆,这座城市变化太大了。我对北京的想法落伍之极。现代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必须接受亲身经历的现实。”\x0d\ 像上述有“颠覆”印象的人还不少,他们“颠”出了对中国的真实印象。\x0d\ 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存有这样或那样的印象很正常。“颠覆”了老印象,用新印象取而代之也很正常。问题在于,那些原来的老印象、不好印象是怎么来的呢?这很值得探究一番。\x0d\ 印象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出现,不外乎由听人说、看报道、亲身经历等因素逐步形成。但事情怪得很,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印象竟大相径庭:有的印象反映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有的则完全歪曲了事实的真相。\x0d\ 那么,这后一种情况是如何得来的呢?用安迪·布尔自己的话说:“我们的看法已经被千头万绪的海量信息所左右,我们得到的二手和三手消息越多,我们的想法就越脱离实际。”\x0d\ 委内瑞拉阿拉瓜大学名誉博士兼《圣保罗报》专栏作家塞萨尔·本雅明说得更坦率,他在一篇评论中写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西方媒体制造了数量惊人的意识形态垃圾。很多西方记者在报道中总是寻找最负面的角度,以致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他举例说,几个运动员带着预防污染的口罩抵达北京,但凑巧的是,那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比他们的出发地还好。\x0d\ 问题的症结原来在此!一些外国朋友之所以过去对中国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一些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误导了广大的受众。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这次来北京看奥运会的有40多万海外游客,他们在观赏体育比赛的同时,还到各处参观、购物、接触百姓。通过这些,他们感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了符合实际的印象。这样一来,他们脑中原来的印象被新的印象所代替,“印象颠覆了”。这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x0d\ \x0d\ 那奥运前中国在外国人的印象里是怎么样的呢?\x0d\ 外国人对中国印象:不顾环保只爱钱________在欧洲,有关报道产生的影响也谈不上正面。德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民众对中国印象最深的,环境污染排在前三位。很多民众在接受调查时认为,“许多中国人没有环保意识,只认金钱”。 在外国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各种消息越来越多,几乎每期必有,有关中国的报道经常会占据报纸的头版头条,外国对中国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中国的关注面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形成了“报忧不报喜”、偏爱负面报道的传统,加上西方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峰顶阶段,环保主义、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在他们看来就很具有“新闻价值”。 德国有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媒体的报道热,实际也是中国媒体自己的报道热,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新闻热点都是中国媒体自己报道出来的。这说明中国更加开放了,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了

北京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有什么不同

里约与北京奥运会真实对比:差距震惊国人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巴西与中国同是发展中国家同是金砖国家,2016年的里约奥运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都是两国迈向新征程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两届奥运所呈现出来的一些事情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总结和反思。

同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里约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差距这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北京奥运会华丽的开幕式

一、巴西是联邦制国家,奥运会预算由联邦、州、市三级分摊;大部分负面新闻涉及的安保、交通、基础设施等问题,主要由里约州负责,受州财政状况影响极大 。

里约州的政府财政收入约三分之一依赖于石油,该州拥有全球最大海上油田,海上石油产量、储量均占全国80%以上。

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前几天,体育馆还没有搞定

里约成功申办是2009年末,当时全球油价在80~100美元水平,高点甚至达到近130美元。而如今油价徘徊在40美元上下。考虑到海上油田的较高成本,这个油价水平下,石油产业很难提供财政贡献。  没钱,上帝也办不好奥运会。

二,油价是经济的一个侧面。2009年,巴西经济几乎处于最佳状态, GDP年增长率达到10%;不用说和发达国家相比,就算在金砖国家里也足以自傲;这是巴西承办奥运会的底气所在。

而巴西筹备奥运的七年,恰恰是这个南美最大经济体的失落七年;在全球危机冲击、油价暴跌等因素轮番打击下,GDP经济增长率一路下跌,到2015年已沦落至负增长;失业率也攀升至10%以上,达到了美国在金融危机最高峰时的水准。

中国各地民众支持北京奥运

整个巴西都在沉沦,上帝的宠儿里约也无法独善其身。

巴西民众大游行抗议奥运会

三,经济的恶化,直接导致财源匮乏,当初雄心勃勃列出的163亿美元预算,按期按进度落实便成了难题,更不用说还有超支的压力。

如果挪用其他方面的预算以保证奥运呢?一来巴西的法律和预算管理架构下,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更不用说上发债甚至印钱这样的狠招了。另一方面,在许可范围内挪用社会公共服务某些领域的预算,则会有顾此失彼的问题,实际效果并不乐观。

中国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比赛环境

像此次广受诟病的治安问题,背后也有治安和安保预算压缩的原因;一方面,经济不振,小偷更多,另一方面,财政枯竭,没钱抓捕;可不就苦了史冬鹏。

里约的黑帮

四,在经济下滑、失业攀升的情况下,原先在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的许多矛盾,一个个暴露出来,而且趋于尖锐;譬如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的组织和管理薄弱,公共服务缺失,腐败,以及围绕腐败和集权展开的政治倾轧。

北京街头做志愿者的老奶奶

里约奥运期间不时会有枪战发生

五,里约申奥时担任巴西总统的卢拉,目前正仍身陷贪腐丑闻,他的继任者罗塞夫,则在今年5月因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持续发酵等原因,在弹劾下停职;这两位前总统均表示不会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巴西政坛的纷争,已经激烈到连表面文章的一团和气,都难以维持的地步;同时,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直接影响了对于奥运会的态度。

中国为各国运动员精心准备的奥运村房间

相比2009年,奥运会在2016年时所面对的巴西,不仅是一个更加贫穷的巴西,也是一个更加分裂、更加混乱的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