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评论语-写一个奥运会评论
大家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何评价?
对奥运满意,对开幕式失望,我看了开幕后非常地难过.简单的汉字形体表现中国文化根本无法表现,炫耀四大发明也并没有突出中国的特色,中国科教目前并不怎么样,这不值得炫耀。规模似乎的庞大,但是没有文化底蕴的表现,人堆的表演向外国展示了中国人听话,螺丝钉精神,看似机器人一样,没一点意境,最多表明中国人民对奥运的重视和演练的时间长,投资那么多钱的国家体育馆由外国人设计,大热的天那么多人扇扇子,绿色奥运就是不用空调吗?
所谓的中国文化和意境- 善良 浑厚 博爱 沧桑 悠久 聪慧 勤劳 美丽 等等并没有呈现给观众,只是别扭的人堆简单的几何造型让人看的不耐烦
如果说奥运就是要表现庞大,但是多并不代表大,意境的庞大比现实的庞大更重要,如此的开幕式让国人失望,让外国观众看着也无聊
不过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中国在世界的份量,这些运动员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评价
对于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评分是非常低的,整体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整个开幕式当中,甚至还出现了“鬼脸”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画面。这样的一种表演形式不仅让很多网友非常不理解,而且让更多的人感觉到非常别扭,因此整体效果不是很好。
东京奥运会在整个开幕式当中确实出现了非常多的明显失误,而且,甚至有些观众在看开幕式的时候表现出毫无兴趣的情况,由此可见,现场的情况肯定是漏洞百出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不应该出现这种很明显的问题。
这次奥运的问题在于,因为它是面向国际的大舞台,它既然想得到好评价,应该是献媚于大众文化。而不是摆出来我就这样,你爱接受不接受。这样也没错,但你的初衷想要获得好评的初衷,就得不到了。
日本人自己吐槽得也很厉害,“意味不明”“史上最低”成了网络热词。
5ch的吐槽帖盖了一千楼之多,网民评论说“像是一场葬礼”、 “黑暗舞是不是从韩国引进的” 、“165亿日元(开闭幕式预算)花在哪儿了” 、“知道日本垮掉的原因了”、 “像是某种诅咒仪式” 、“有展示精神病院日常生活的奇怪感觉”。
2008北京奥运会评价
第29届奥运会已经完美谢幕。这两天,世界各地的参赛人员和宾客已经开始陆续离开北京。他们带走了美好的记忆,也把对北京、对中国的印象带回家。
奥运健儿载誉返家乡,在全球各地掀起新一轮欢庆热潮。在全球许多地方,盛大庆典已准备就绪,只待英雄荣归。每一枚奖牌都代表一位奥运英雄,它将讲述北京奥运的精彩故事,感动民众,树立榜样,鼓舞青年人不断向前;还有那些因拼搏而赢得赞誉的选手们,他们将奥运的丰富内涵带回家,他们是楷模,为社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北京的赛场归于安静,而奥林匹克精神传向五洲。
圣火熄灭,奥运会会旗告别北京,一段历史则永远留在中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古国成功举办现代奥运盛会,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选手17天打破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最多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选手获得奖牌,最多的奥运志愿者,全球最高的赛况收视率……圣火熄灭,中国人满怀欣慰和自豪,世界为之赞叹,奥林匹克精神回荡寰宇。
挥别北京,人们带去全新的印象和深切的理解。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中国作为东道主付出了巨大努力。北京奥运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完善的场馆设施、环境的有效改善、出色的组织服务工作,还有当代中国的发展、开放和人民的热情、文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断融入世界。但30年只是历史长河一瞬间,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认识还有待深入。北京奥运,中国与世界亲密接触,为双方把握真实、深化理解创造了契机。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使“中国因此进一步认识世界,世界也因此更加认识中国。”
离别,带走了北京的感激、祝福与期盼。这是一届不寻常的奥运会,北京代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盛情待客,力图完美,有责任,有压力,有挑战。17天精彩纷呈,中国7年尽力,全力践诺,赢得举世赞赏。百年梦圆,中国人充满感激,感激世人的信任和祝福,感谢奥运选手的精彩奉献。北京奥运,中国人向世界传达和的理念,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坚定中国人的信念,拓开他们的视野,将13亿人进一步融入不断发展的世界。
盛宴已散,人们依依惜别,然而拉开的只是时空的距离,不觉之间,一个清晰的当代北京、当代中国的印象已留存世人心中。盛宴已散,北京回复平常,然而8月的17天已经汇成精神力量,传向世界,融入发展,化为文明。这是第29届奥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未来的世界将作出见证。
贬
1.观众喝彩不合时宜
2.观众乱扔垃圾,导致场馆很脏
3.在球类比赛中干扰运动员发球
伦敦奥运2012的评论或感想(400字到500字左右)
伦敦奥运期间,当国羽丑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很多羽毛球圈内、圈外人士都把规则漏洞拿出来作为挡箭牌,在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国际羽联在规则上的漏洞是丑闻发生的根源,可是平心而论,规则有漏洞,我们就能逾越体育道德吗?就能违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精神吗?当我们的国羽丑闻发生后,各种“护犊子”的声音接踵而至,其中最受广泛支持的是“规则漏洞说”,他们的论点无非是国际羽联的规则存在漏洞,所以运动员不顾体育道德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李永波教练挚爱的超级丹就是其中一位,在结束了与陶菲克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八分之一比赛后,林丹第一时间对中韩选手“消极比赛”一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样不符合体育精神,但真正该追究责任的却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拿出了自己的论调:羽球规则需修改,慎挥道德大棒打球员。他们两人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可是规则漏洞真的是运动员们逾越道德底线的借口吗?是规则重要,还是比赛本身重要呢?任何体育项目都有特定的规则,规则是方圆,也是准绳,体育赛事只有在规则的尺度约束下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如果缺乏规则的约束,比赛很难正常的开展,任何运动员的基本权益都不会得到保障,重视规则、遵守规则都应当是每一个运动员的共识。可是正如硬币的正反面,规则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漏洞,这就给了运动员钻空子或是投机取巧的空间,就体育运动的精神而言,任何体育运动都应当在道德范畴的约束下进行,抛开了体育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即使这种行为是规则本身造成的,规则漏洞不是逾越道德底线的借口。
体育运动的魅力不止是争金揽银,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更值得推崇,冠军固然重要,可是建立在体育道德之外的冠军真的值得尊敬吗?规则的底部是道德,是公平正义的精神。消极比赛无疑是违背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精神的,也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规则漏洞,提高运动员道德素质和水平。规则的漏洞固然值得谴责,但是漏洞不应当成为借口和挡箭牌,道德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应当遵守的底线,它也理应成为体育赛事中必须恪守的准则,公道自在人心,奥运的真正规则,是讲道德、讲风范,是全力以赴、堂堂正正的拼搏,这是所有体育项目最基本的规则。
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收获38枚金牌共88枚奖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回顾过去,在中国贫穷落后的年代,金牌无疑是振奋国人的强心剂;而在中国日益富强的今天,奥运金牌仍然对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国民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军团金牌大丰收的同时,一些项目也因为发挥失常,没有获得预期中的金牌,有些利用规则漏洞去曲线获利。奥运争光计划全线出击,大获全胜固然可喜,但国内的全民健身计划和青少年体育教育和参与却不尽人意也令人堪忧。正因如此,许多媒体和专家对个别项目中只为金牌的“金牌至上”现象提出了反思。
实际上,“金牌至上”争议的焦点不是运动员是否要奋力赢得金牌,而是在奥运金牌数量激增,更多优质体育资源被倾注在精英运动员身上的同时,青少年体育和全面健身之间能否更平衡协调地发展,中国的体育资源能否更合理更有效地分配。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但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这三问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悲壮。1932年,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选手,留下的只是孤独的背影。“弱国无体育”。美国媒体曾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曾几何时,“东亚病夫”一直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运动场上处处落后挨打的经历,也在伤害着中国人的自尊心,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非常渴望在世界上来证明自己。1959年3月,当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力克匈牙利老将西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时,民众沸腾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优异表现,对中国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振民族自信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女排收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就达3万多件。学校、工厂、机关等各单位都掀起了向中国女排学习的热潮。女排夺得三连冠后,《人民日报》更是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中国人真实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金牌不仅仅是激励、是自豪,更是民族精神和面貌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展现。
三十年过去,对于今天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而言,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众多国际领域获得了三十年前无法想像的展示空间和主导地位,金牌已不再是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但金牌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国际间普遍开展项目中金牌的特殊激励作用依然还在,甚至超过以往有金牌就行的年代。本届奥运会,由孙杨、叶诗文领衔的中国游泳队勇夺5枚金牌,点燃了国内民众的游泳热情,他们让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相信,我们不但可以做得很多,还可以做得很好。而当目睹陈一冰憾失金牌后,广大网友更是在微博上发起了“筹款为陈一冰做金牌”的活动,这一刻,金牌已经成为联系国人的纽带,凝聚国人精神的共识。对于运动员而言,奋力争夺金牌无可厚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夺取金牌,不仅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最好诠释。
实际上,所有奥运参赛国家和运动员,争夺金牌时都毫不手软。无论英国自行车选手辛德斯的故意假摔,还是英国跳水名将戴利以“闪光灯干扰比赛”为由要求重跳,这些对于规则的过度利用甚至钻空子的行为,虽然遭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东道主对于奥运奖牌不顾一切的追求。1988年汉城(首尔)奥运会中国仅获五枚金牌,为此当时的中国国家体委启动了奥运争光计划,金牌突破成为了中国体育的阶段目标。个人项目、小众项目、技巧性项目等,成为中国体育重要的夺金点,而以三大球为代表的集体项目则从编制到经费上被严重忽略。体育社会学专家卢元镇认为,奥运争光计划固然有效,但也阻碍了中国集体项目的有序发展。“一些省市为了培养出金牌运动员,不断在奥运单项和冷门项目上加大投入,而对于培养周期长、投资大的三大球项目缺乏热情”。在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拿到银牌的中国选手吴景彪,赛后放声痛哭,向国人鞠躬致歉,引发了国人的热议与思考;竞技体育的标准是否只有金牌,卢元镇表示,“体育运动绝对不仅仅是争夺几块金牌,同时也应该成为教育青少年的手段,强化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健康体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体育已不再是证明中国富强的唯一手段;但是奥运金牌仍然重要,因为它不仅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也使我们在享受竞技体育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显然,只有当竞技体育这辆越跑越快的金牌火车头,早日拉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节被越甩越远的车厢,才能更好地发挥金牌的激励和带动作用。这是伦敦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