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的知识

李东华奥运冠军-李东华96奥运会

竞技性体操是指以挖掘人体最大体能,在竞赛中达到技术颠峰为目的的一类体操。它包括有竞技体操,技巧运动,艺术体操和弹网运动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国际组织,特定的技术规程,竞赛规则,评分和计分方法。竞技性体操包含有许多难度技术大的动作,协调性高,具有全面性,复杂性,准确性,惊险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对人体的体能,技术和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体操中的高级部分。

竞技体操是指运动员根据特定规则,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完成各级大纲所要求的动作难度、成套编排及动作质量并给予评分的一项竞技性运动”。独创性、惊险性、稳定性及优美性,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作为竞技体育难美项群项目之一,其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发展追求难度大和新颖因素,主要通过难度动作的编排与创新,高标准的动作规格与良好的稳定性等因素表现出来。

竞技体操技术是指体操运动员借助外力(杠子弹力、重力等)通过内力,改变身体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保证身体重心沿着一定轨迹运动,以符合动作本身要求的方法。竞技体操技术寓于动作之中,运动项目多,动作类型也多,完成动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竞技体操技术是一种复杂的技术系统。

竞技体操技术从其动作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正确技术、错误技术和弥补技术三种。

正确技术。

正确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正确技术中包含着先进技术,先进技术是在正确技术基础上,用更合理、更完美的方法调动身体的运动潜能,展示身体最大幅度,用力和表现力,预示着这种技术未来

的发展方向。

从体操技术发展过程看:自由体操踺子后手翻这个最基本的动作,在不同时期围绕自由体操中高难度动作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50年代,它仅为团身或直体后空翻提供动力,所以后手翻技术强调甩臂;到了70年代后踺子后手翻不断创新,发展了撞肩的技术,它为发展难新动作获得更高的速度创造了良好条件,给创新动作打下了更高基础。

从训练角度看:对运动员动作技术要求精益求精,让技术更加成熟精湛,使动作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就强。

一些运动员成套动作很难,完成动作技术质量也很好,但是却不能成为冠军。在很大程度上讲,还是正确技术与先进技术在起作用。冠军的成套动作令人回味无穷,有与众不同特点,霍尔金娜的动作舒展、流畅,幅度和开度都超过了所有对手,其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格加上优美窈窕的身段,使之在器械上的完美表演达到了让人鼓舞和叹为观止的境界。

错误技术

错误技术的概念:错误技术是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方向、速度、角度、用力大小、顺序等技术细节量值发生错误,直接影响着正确技术的方法,甚至不能完成整个动作,没有即刻修正错误技术的行为。

错误技术对动作的危害性:①错误技术令动作不美;②错误技术影响动作向更高一级难度发展。从运动训练角度看,基本技术或动作技术中有错误,将影响着同结构组动作的发展。如:快速后空翻要有“远射”以保证向后速度,以胸带髋为反弹创造最佳条件,否则无法进行后续难度空翻;③错误技术潜在着动作变形的可能;④错误技术是诱发比赛时动作失误的温床;⑤错误技术消耗身体体能;⑥错误技术令运动员受伤。

弥补技术。

弥补技术是技术的一种类型,它是动作技术结构出现偏差后,运动员即刻采用的一种补救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完成动作的目的。弥补技术是错误技术的一种类型。从动作外观上看,有时我们能看到它的存在,有时我们不易看到它存在,或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因为它弥补其错误技术的幅度较小,甚至仅只有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而从外观上看动作自身变化较小。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效地利用随机的和联接的弥补技术、对提高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及成套动作的信心、成功率、提高运动员能力水平等方面问题有其重要意义。教练员既要适时利用弥补技术这个武器帮助运动员提高比赛成功率和训练能力,又要为最终能避免或克服弥补技术而不懈的努力,在正确技术和弥补技术这对矛盾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总之,体操动作中有正确技术、错误技术和弥补技术三种表现形式,它们支持着动作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成的机理,各种技术表现将影响着各种动作的表现效果。?

体操金字塔基础薄弱

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主任的回寅说,中国体操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在人才培养上走的是从体校到专业队到国家队的道路,运动员经过层层筛选后少数精英进入最高层的国家队,因此中国体育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在百废待兴的过去,这种体制确实发挥了很大优势,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资源。而且,由于金字塔的基础很雄厚,即选材面很宽,因此塔尖的优秀运动员也很多,在中国体操的辉煌年代也因此出现了李宁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但现在,体操的金字塔基础已发生变化,由于体操难度大、专业性强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不再开设体操项目,使体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回寅说,他曾经参与组织北京青少年体操锦标赛,当时北京十多区县都派队参赛,但现在各体校中还保留体操项目的只有两三所。回寅感叹,由于体操群众基础的薄弱,国家队选才面也受到了限制,想大批发现李宁这样的苗子已不再像过去那么容易。

李东华现象

谈到旧体制的弊端时,回寅还谈到了一位代表瑞士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原中国体操运动员李东华。

李东华曾是体操国家队成员,在训练中严重受伤,当时被认为已无法再继续从事体操运动。但是,一个偶然机遇使他认识了一位瑞士姑娘并与其结婚,然后移居瑞士。不甘心就此放弃体操事业的李东华继续在瑞士一家俱乐部训练,以惊人的毅力重新焕发职业生涯第二春,并代表瑞士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取了鞍马冠军。

不少人在听到这个故事后,都为李东华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所感动。但是,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回寅却看到了精神背后的体制问题。他说,李东华能最后夺取奥运会冠军,说明了他的潜质,但这一潜质却在国内没有被挖掘出来,而是到了国外才被激发出来,是值得界内深思的。

大赛心理

中国体操队虽然在雅典失利,但在奥运会前的世锦赛上还是有很出色的表现,包括男团夺冠,为何到了奥运会上却突然失足呢?

回寅认为,奥运会失足与中国选手的临场心理紧张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国选手强调训练,但比赛很少,因此到了大赛时容易紧张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但是国外选手的特点是以赛代练,通过频繁的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实际作战能力。而且,外国比赛现场氛围总是很热烈,因此运动员平时比赛就适应了大赛氛围,而且是越到大赛时越有上佳表现,属于一到比赛就兴奋的选手。

基层教练的积极性

回寅还指出,现有体制能充分发挥国家的力量,保证体操事业发展所需的投入,但同时也容易忽略对基层教练积极性的保护。

他说,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离不开国家队教练的指导,同样离不开进入国家队前基层教练的栽培。基层教练对培养一名有天赋的运动员也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但在现有体制下,一名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后,往往很少看到基层教练的名字被提及,这对他们发现和培养运动员的积极性是个打击,已有些地方教练对此表示了不满

求3篇100字左右的新闻点评,要求最新的新闻,好心人帮帮忙啊

1 北京奥运会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许多报刊载文称,奥运会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相对于中国,既然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结束。自2001年“申奥”成功到现在,中国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奥运,最强烈的意识就是展示一个走向现代文明的古国形象。当8月8日如期而至,奥运会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也就预示着中国的“后奥运时代”即将到来。

对于中国“后奥运时代”的解读,一些经济学家曾有过乐观的估计,认为奥运会将会使中国诸多方面出现全新景象,再加上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两点一线,必将使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然而,在意识形态、文化属性方面,中西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总体背景下,中国人越是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西方则越是希望借机改变中国,由此便注定了北京奥运会实际上不仅是赛场上的较量。

不过,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说明了西方错估了奥运会的价值,预示着他们在“大奥运”的竞技中已经基本失败。其实,出现这样的结局并不新奇,早在几个月前的火炬传递中已经看出,中国不但没有被西方改变,中国的民间力量反过来却把西方改变了。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首脑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对北京奥运会抵制最强烈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先生也来了个180°的大转弯。但是,一些国家首脑的“友好”姿态,并不能掩盖其身后潜藏着的“不友好”势力,随着奥运会成为过去式,之前的“抵制奥运”逻辑自然会烟消云散,而新的“后奥运”逻辑也在逐渐形成。

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硬实力”得到了充分表达。但“后奥运时代”既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综合现象,负效应就不完全表现在经济领域,假如自此后中国在世界的文化符号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喧哗、打斗、小脚、麻将等印记还清晰地存储在西方人的记忆中,就只能说明“软实力”传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而这同样是“后奥运时代”的具体表现。

28月12日,第29届奥运会开赛第四天。在男子体操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凭借近乎完美的发挥,拿下了本届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分量最重的金牌。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选手邹凯说:“我很自豪能为家乡人赢得一枚金牌,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激励。”这一天,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三个月。

三个月前的惊心一震,致使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原本沉浸在火炬传递激情中的中国,顿时陷入一片哀痛。媒体刊登的一张照片显示,一间灾区教室残缺的黑板报上有奥运五环标志,有顾拜旦的名字,还有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等内容。那些被深深掩埋于废墟之下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分享已经触手可及的奥运喜悦。奥运火炬传递为地震遇难者暂停三天,这在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是一次“破例”。

北京奥运会的如期成功举办,是一个民族对百年梦想的坚守,也是一个国家对公开承诺的兑现。尽管我们刚刚经历灾难,尽管我们刚刚痛失同胞,但既然我们承诺过,就决不会让世界失望。近7万名同胞的生命,以怎样的方式来哀悼和铭记都不过分,但生活仍将继续,民族仍将前行。给中国十六天,还世界五千年。按照7年前的承诺,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会,未必不是包括逝者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沉溺于哀痛,并不是对生命最好的纪念。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表示,希望北京奥运会能给受到大地震打击的中国人民重新带来“欢乐、希望和骄傲”。

人们的顾虑在于对遗忘的担心,对于灾难的记忆,对于者的哀痛,对于生者的承诺,都有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冲淡。一场奥运会将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此刻正值灾区重建时期。在舆论焦点之外,重建工作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应当说顾虑并非全无道理。在8月6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奥运会开幕式上是否有与四川汶川相关的部分。奥组委官员回答,开幕式毕竟是一个庆祝体育竞赛的欢乐盛事,不应该也不必承载更多的东西。尽管舆论对此表示理解,但是当灾区小英雄林浩出现在开幕式上,并与姚明一起成为中国代表团旗手的时候,现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人们并未遗忘。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地震元素上,体现在灾区选手的一番真情吐露上,事实上灾区重建的步子一直没有停下。在汶川大地震三个月之际,民政部宣布地震灾区已基本实现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累计紧急转移安置1510余万名群众,下拨生活救助专项资金59亿元,中央储备粮58万吨。同时,民政部公布了《救灾物资回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就地震灾区重建总体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我们在奥运的欢乐中没有失去对灾难的记忆,反倒将因此获得推进灾区重建的信心和毅力。按照重建总体规划中的测算,汶川大地震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4,也相当于去年四川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全部。何况,重建的目标不仅是筹钱或建房,而是再造一个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新家园。

奥运的欢乐在继续,灾区的重建也在继续。在汶川大地震三个月之际,充满激情的奥运将帮助我们铭记灾难超越哀痛,以有力之手抚平曾经开裂之地,以卓然信念恢复盎然生机,恢复永不熄灭的乐观精神。

3那些比金牌更耀眼的人生故事

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竞技体育精神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样是奥林匹克的大精彩;这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力量的运动员,无论是否得到了奥运会的奖牌,事实上他们已经得到了一块人生的金牌。

奥运比赛该怎么看?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学会了欣赏竞技体育比赛?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或者上网看即时信息,看到最多的是“金牌”、“突破”。摘金者,中国式的路线大致是,所在地区的政府、体育局会发来贺电,家乡父老在电视机前沸腾的画面会一遍一遍地播放,冠军们一路而来的奋斗史也会详细地解读给读者。而那些失利的运动员,他们的名字,默默地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金牌只有一枚,而通往金牌之路非特异的禀赋、坚韧的意志、刻苦的训练、体育科技的后盾支持不能得。再加上心理、对手等不确定性因素,金牌的炼成充满汗水、科学以及偶然性。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也是竞技体育的美丽之处。

奥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有不同的结论。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无论为个人还是为国家荣誉,胜负都是一件必须的事。但在中国,得到奖牌的运动员被一律奉为英雄;凡有中国夺金点的比赛被普遍关注,无夺金点的比赛观众寥寥,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在欣赏奥运的问题上,还处在一个初级发育水平。中国是第一次引进奥运,五环旗上第一次烙上中国的痕迹,但我们引进奥运,不单单是为了让世界见证一个盛世中国,同时引进来的,还应该有五环之下的体育精神。

奥运的享受,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的速度、力量、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团队配合、技战术打法等等生理性的极限可能,更在于享受于赛场上一个个传奇故事、一个个动人瞬间汇聚而成的奥运精神,它与胜负有关,但它更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征途故事,励志激情、挑战自我的传奇、追求梦想的执着,每个故事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次诠释。这些运动员,未必夺得竞技赛场的金牌,但每个阅读到他们故事的人,无不以之为英雄,以之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

这次随瑞士代表团以职员身份前来的李华东,曾于1984训练中受伤,切除了左肾脏和脾脏。1986年又在一次比赛中,双脚跟腱同时断裂,做了手术。1988年,从2米多高的双杠上头部向下跌落到铁板上,造成颈椎和胸椎多处错位。经过多年苦练,1996年李东华终于亚特兰大圆梦,帮助瑞士拿到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李华东堪称“超人”,为此,国际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李东华曾训练用过的鞍马及比赛服装和比赛用具。

前天打出“祖国好”感动了无数观众的栾菊杰,代表加拿大队出征奥运会,“因为爱,所以我回来”。这位昔日的中国英雄,以50岁的高龄、以长期与肾脏下垂疾病作斗争的意志、以“重在参与”的纯粹精神续写着奥林匹克神话。这种纯粹的渴望,正如美国游泳队41岁的妈妈选手拉·托雷斯所说的那样,“我只是想跳进游泳池中,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还有中国队刚刚夺金的妈妈级选手冼东妹,女儿5个月大即宣布复出,经受着老伤侵袭、产后虚弱、思女之情的折磨,但“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想法,它总是会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在北京参加奥运会,拿金牌。”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可以踏平障碍,踏平千山万水,带人领会绝顶之处的人生风景。还有年轻的美国蛙泳运动员艾力克·尚蒂,在6月的选拔赛前被确诊为睾丸癌,为了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他选择了推迟手术,“奥运会是我毕生的追求,我可能永远不会忘记我得知自己患癌症的那天,和我站上奥运会游泳赛场的那天,不管我还剩多少天可活。”

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竞技体育精神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样是奥林匹克的大精彩,我们的目光不应该仅仅追逐于金牌。否则,奥林匹克就将成为国家之间的金牌大战、成为国家荣誉的次战场、成为运动员现实名利的角逐场。而奥林匹克之所以能与我们每个人发生关系,除了可以一起欢呼人类的速度、力量与肌肉的精彩之外,更在于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这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力量的运动员,无论是否得到了奥运会的奖牌,事实上他们已经得到了一块人生的金牌。